那个“在”,就像一个行走的“高分玩家”样本,她的那种“在场感”,与周围浑浑噩噩的“NPC”或像他一样充满困惑的“玩家”截然不同。
她的“功德”一定很高。
厄暗想。
是哪一根的功德?
还是……总和?
他决定继续他的“规则”实证研究。
这一次,他盯上了“因果”。
佛法里讲“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在厄看来,这简首就是游戏里最基础的“行为-反馈”机制。
如果世界真是程序,那这个机制应该是稳定且可预测的。
他开始刻意地做一些“微型实验”。
比如,他在斋堂吃饭时,看到玄策法师(就是之前递给他坏扫帚的那位,现在他知道了法名)快吃完了,便拿着饭经过师父跟前,询问是否需要添饭。
玄策法师看了厄一眼,但也只是微微点头,并未多说。
厄心里记下一笔:输入“善因”(主动服务,对象:高级NPC?
),输出:点头(微弱正面反馈)。
结论:符合基本逻辑,但反馈不明显。
他又试着在打扫时,故意将几片比较碍事的落叶扫到某个平时很少有人走的角落,而不是垃圾筐。
他想看看这个“微小的恶因”会不会触发什么后续。
结果一连几天,似乎什么都没发生。
是这个“因果引擎”有延迟?
还是我的“恶行”等级太低,不足以触发反馈?
或者,这套因果系统只对涉及“意识主体”的行为敏感?
厄皱着眉分析。
他骨子里商人的那套逻辑又开始运转,凡事讲求投入产出比。
如果“善因”反馈微弱,“恶因”又不稳定,那这套规则的“攻略价值”似乎不高?
这天,寺里组织大家去后山搬运一批准备过冬的柴火。
山路有些湿滑,厄分到了一捆不算小但也不算太重的柴,他留意到队伍里的小琴分到的那捆明显比她的体力所能承受的要重,她走得踉踉跄跄,小脸憋得通红。
厄想起了前几天自己那个“认知反比”理论和那次不算安慰的安慰。
他走上前,没说什么,很自然地从自己那捆柴里抽出几根粗壮的,加到了小琴那捆相对较细的柴上,然后把自己那捆里最粗最沉的几根拿了出来,使得两捆柴的重量和他与小琴的体力更加匹配。
“你那捆太细,不好烧。”
厄随口找了个理由,动作麻利,不给小琴拒绝的机会。
他调整完,拍了拍手,继续往前走,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小琴愣了一下,看着厄不算高大但此刻显得格外可靠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肩上重量合适多了的柴捆,脸上泛起一丝真切的感激。
就在厄调整完柴火,往前走了几步,准备去拿自己那捆调整过的柴时,异变突生!
他脚下踩到了一块松动的石头,身体猛地一歪!
眼看就要摔倒,旁边刚好经过的“在”,几乎是下意识地伸手扶了他一把。
她的手带着一丝清凉的意,触感稳定而有力。
“小心。”
她的声音也如其人,平静无波。
厄站稳了,有些惊魂未定。
他看向“在”,道了声谢。
她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在他和他刚刚调整过的柴捆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什么也没说,便继续往前走了。
厄站在原地,心里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这也太巧了吧?!
他刚刚做了一个明确的“善因”——帮助小琴,调整柴火。
紧接着,一个潜在的“恶果”——踩到松石摔倒(这很符合他的“厄运”设定),却被另一个“善缘”——“在”的及时援手给化解了!
输入“善因”,触发“潜在恶果”,但同时触发了“善缘”进行对冲/化解?
厄的呼吸有些急促。
这比之前斋堂的反馈强烈太多了!
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因果事件链”!
难道,“因果”规则的触发,需要足够的“意图”强度和“行为”幅度?
而且,它的显化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而是更复杂的动态平衡?
甚至……会牵扯到其他“玩家”或“NPC”?
他感觉自己好像触摸到了这个“游戏”更深一层的运行逻辑。
这比单纯研究佛经理论***多了!
这可是……实证啊!
他看了一眼自己那捆减轻了负担的柴,又看了一眼远处“在”那身素净的灰色身影,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
有意思,这个副本,越来越有意思了。
他扛起柴,脚步轻快了许多,仿佛肩上那点重量己经不算什么了。
这一次,他感觉到的不是被世界针对的恶意,而是一种……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利用的规则感。
这,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