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规则与“刷新”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自从那个“世界是游戏副本”的念头在脑海里扎根后,厄感觉自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

熟悉的寺院,熟悉的人,甚至熟悉的烦恼,似乎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纹理和代码。

他依旧每天打扫庭院,但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

他会特别留意那些昨天刚扫过、今天又“恰好”落叶堆积的位置,试图找出某种“刷新”规律。

他观察僧人们念经的节奏,香客们烧香的姿态,甚至斋堂里饭菜的种类和口味变化,都在他的脑子里被默默打上标签,归类分析。

“妙湛总持不动尊……”早课时,维那师父的声音空灵悠远。

厄跪在拜垫上,腰背挺得笔首,眼神却有些飘忽。

“苦”,是基础设定,没问题。

但这个设定的目的是什么?

惩罚?

试炼?

还是……让“玩家”产生离开的动力?

如果是这样,那它就不是一个纯粹负面的东西,而是一个指向“通关”路标的关键参数。

他想起前几天,和他一起做义工的一个年轻女孩小琴,因为家里的一些琐事在后院偷偷抹眼泪。

厄当时正好路过,他本不是个会安慰人的人,以前做生意时,他信奉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理情绪。

他看着小琴哭得肩膀一抽一抽的,心里那点儿“善良”的底色让他没法装作没看见。

他没说什么“别哭了”、“看开点”之类的废话,只是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纸巾——这是他为数不多还没被“厄运”污染的习惯,总会备着纸巾,因为他自己也偶尔需要擦拭不知何时会溅到身上的污渍——递给了小琴。

然后,他指了指旁边石桌上,几只蚂蚁正齐心协力搬运着一块饼干屑。

“你看它们,”厄的声音没什么起伏,带着点不拘小节的随意,“掉块饼干屑,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

对它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顿能吃很久的大餐,甚至是改变蚁穴命运的‘奇遇’。

它们现在肯定很高兴,但也许下一秒,一阵风,或者一个人路过,这一切就都没了。”

小琴愣愣地看着蚂蚁,眼泪居然慢慢止住了。

厄继续用他那独特的“厄式逻辑”说道:“所以你看,‘好’和‘坏’,‘得’和‘失’,是不是也看参照系?

我们觉得天大的事,放在更长的‘时间线’或者更大的‘地图’上看,可能也就是一粒灰。

当然,”他耸耸肩,“这不能解决你家里的问题,也不能让你现在就不难受。

只是说,也许……没必要为‘系统设定’的困难,投入过多的‘情绪资源’?”

小琴似懂非懂,但确实被他这种奇特的视角转移了注意力,最后还对他说了声“谢谢”。

厄自己也愣了一下。

他本意只是想用自己刚琢磨的“参照系理论”来验证一下,看看能否影响别人的“情绪参数”,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这算不算一次成功的“规则利用”?

他默默记下:规则一:情绪的强度,与认知成反比。

利用这点,可以降低负面情绪(苦)的影响。

这或许是“看破、放下”的另一种解释?

他越发觉得,所谓的佛法,可能真是一套极其精密的“世界运行说明书”。

那些高深的词汇,或许就是对底层代码的高度概括。

这天下午,他在藏经阁帮忙整理经书。

说是整理,其实就是把部分游客翻阅后放乱的书籍归位。

阳光从古老的木窗棂透进来,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金刚经》,用软布擦去封面的浮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低声念出声。

“相”,可以理解为游戏里的“模型”或“贴图”?

“虚妄”,就是说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是渲染出来的。

“见诸相非相”,就是能看透这些表象,不被迷惑,认识到其虚拟的本质。

“即见如来”,如来……是代表“真实”,还是代表“通关者”的状态?

他正沉思着,忽然听到一阵轻微而持续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他抬起头,看到一个穿着素净的年轻女子走了进来。

她的动作很轻,步伐稳定,每一步都像用尺子量过一样精确。

她径首走向一个书架,微微踮脚,伸手去够上层的经书。

厄注意到,她的侧脸很安静,线条柔和,眼神专注而清澈,没有他常见的迷茫或焦虑,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淡漠。

她身上有一种……很“在场”的气质。

就好像,她完全沉浸在取书这件简单的事情里,周围的一切喧嚣似乎都无法干扰她。

她的手指干净修长,拂过一排排经书的标签。

阳光刚好照在她的身上,给她整个人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厄的心跳没来由地漏跳了一拍。

不是惊艳,而是一种……奇怪的“识别感”。

这个“NPC”,或者“玩家”,她的“状态”……好像不太一样。

就在这时,女子似乎感觉到了他的注视,转过头来,目光平静地看向厄。

那双眼睛,像一泓深潭,清澈见底,却又深不见底。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