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有闲的人多起来,饲养宠物成了一种潮流,其中对宠物犬最热衷。
我们本土狗的品种很少,要是能搞到国外的品种,一定能发财。
物以稀为贵,那时品相好的非常紧俏,一只能卖几万甚至几十万。
老郭有点心动,开始做起了春秋狗梦。
可这事儿听上去挺好,实际要做却不知从何下手。
老郭一个文艺青年,既不懂生意,也不会养殖。
只有他的爷爷和动物能沾上边,老爷子以前是一位村里有名的兽医。
这不扯蛋吗,老郭想想还是不靠谱,还不如干他的老本行呢。
接接婚礼的活,当个司仪,或去唱两首歌,拍照或录像他也都可以,毕竟这些都是他曾经的业务范围。
宣传部的前同事倒是给他介绍过几个活,但不稳定,收入也没有想象的高。
老郭有一个同学也下岗了,姓马,他在学校时学的是俄语。
现在成了苏联倒爷,就是把中国的东西像袜子裤衩之类的带过去,再把那边的皮草巧克力带回来。
两边存在地域间巨大的差价,可以挣不少钱。
哦,不能再叫苏联,苏联己经解体了,现在是俄罗斯。
关于苏联为什么解体,我在北京时小区有几只本地京巴犬颇有见解,他们几个能跟我讲一下午。
从格尔巴乔夫到叶利钦,从莫斯科到海参崴,每回我都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懂的是真多,我的好多知识都是来源于他们。
师以长夷以制夷,这些京巴犬不知道是不是从慈禧太后的失败中总结出来后代代传承的。
现在他们绝对是纵观天下,俯视全球的,都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这些我是受益匪浅的。
这位马同学和老郭有一次喝酒,偶然提到他在俄罗斯倒腾了一批种狗,叫泰迪,中国没有,长得特好看,市场非常好。
老郭一听汗毛都立了起来,这冥冥中是不是有种力量非要让他干这行。
老郭回家又跟老婆提养狗的事,老婆有点懵,说道:“你真要干啊,我以为你说着玩呢,你会养吗?”
“谁也不是天生啥都会,说学逗唱,不都是学的吗?”
“你在家养两只玩玩得了,两孩子也挺喜欢,非要回乡下干嘛,还投资这么大?”
“要干就必须得干出规模,要不然挣啥钱,三瓜两枣的,还不够一顿饭钱。”
“老家那边有地方吗?
回去的话那孩子咋整啊?”
“家养肯定不行,那玩意儿味儿大不说,也闹腾,邻居受不了。”
老郭停了停,又说,“地方肯定有,现在村里最不缺的就是地。
没事你放心吧,我再琢磨琢磨。”
1998年老郭揣着十万元巨款,其中两万还是跟亲戚借的,回乡干起了宠物养殖。
老郭把老家务农的表姐和表姐夫拉入伙,反正农闲他们也没什么事,两人在家也就养养鸡和猪。
剩下时间就是打麻将,那玩意上瘾还搭钱,有时点背一天能输个百八的。
两人都不敢一起出去玩,得轮班一个一个来,要不输的太多。
这回到老郭这干个营生多好,没工夫打牌了,还能挣钱。
他俩还把家里的几只鸡和两头猪带到基地来养,反正地儿大,这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老郭看中的不光是他们的劳动力,关键他俩都会养家畜,以前也养过狗。
老郭起初从同学老马那买了一些种犬,又从本地犬种中买了些京巴和巴哥犬,还有很多品相好一点的中华田园犬,也就是土狗。
他想再不济也可以把这些土狗当成肉狗卖,也能收回些成本。
他们这儿离朝鲜自治区很近,受其影响,有很多吃狗肉的食客。
这里狗肉锅狗肉馆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不光是吉林,黑龙江那边也很多。
老郭和哥儿们没事就吃点狗肉,号称大补。
李大勺做狗一绝,他的小饭店里狗肉那绝对是招牌,老郭一想都哈喇子首流。
老郭表姐和姐夫虽然是养过狗,可他们养的都是些土狗,而且纯粹是散养,既不懂如何配食,也不懂配种。
几个月狗都瘦了,一个崽儿也没生出来。
老郭出师不利,把这事想的太简单了,嘴上起了一串燎泡。
打电话给城里的妻子诉苦,妻子安慰他别着急,不行让孩子住校,她去帮老郭。
老郭说算了吧,她来也起不到作用,现在主要是欠缺技术。
接着几天又有几只狗生病了,这让老郭再也坐不住,他必须求援了。
于是他打听一番后,出发去城里找懂饲养技术的能人,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人请来。
老郭的运气一首不算太差,每次的时运不济都会是下一次起飞的能量蓄积。
没多久他带回了动物方面的专家,比老郭稍大,姓于,从此两人合作了很久。
于技术来了之后,从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繁殖选种,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进行规划,老郭的养殖场自此开始步入了正轨。
狗场的狗越来越多,长的也越来越好。
现在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怎么养,而是怎么把它们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这也是个大学问。
起初老郭带表姐去市场卖过,效果不行,主要是量太小,好时每天能卖几只,不好时一只也卖不出去。
老郭和于技术开始商量如何解决,这时的于技术己经不是一个普通打工人,老郭把他完全看成了兄弟。
他年长些,上过大学,人生经验丰富。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老郭非常信任他。
他本来没想在这里长待,但被老郭的真诚所打动,本想帮他渡过难关后自己就激流勇退。
但与老郭相处下来,很投脾气,这时间一长还产生了说不清的情谊。
更让他愿意留下的原因是,老郭跟他交底说,这个狗场就是他们哥俩的,一人一半,以后收入都平分。
于技术很感动,也把这里当了家,当成自己的事业。
于总成了老郭的一生挚友,即使他们之间偶有矛盾,但也终会冰释前嫌。
后来在北京时我们经常去老郭家和于总家的院子里玩儿,他们都挺喜欢小动物的。
我也会叫上附近的小伙伴一起,大家最愿意看的节目就是杰克唱歌,艾伦跳舞。
老郭在家乡这段经历艾伦也只是听说,艾伦的妈妈才是见证者。
老郭此时正值当打之年,困难只会激发他更大的斗志。
他做梦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现实把他逼到墙角,他也只能与其殊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