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头戴皇冠,身形却像个走错了片场的演员,宽大的龙袍下总透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文弱;他手握玉玺,眼神却总越过巍峨的宫墙,追逐着天边的雁阵,凝望着阶前的落花。
后世的人提起他,总会先叹一口气,带着七分惋惜三分责备:"唉,他是个亡国之君。
"然后,停顿片刻,又会补上一句,眼里闪着光:“但他写的词,是真的好。”
李煜,就是这么个充满矛盾的人。
在写这个故事之前,我曾无数次想象,如果历史能重来,让他做个纯粹的王爷,整日沉浸在诗词、音乐和书法之中,中国历史上会不会少了一个平庸的亡国之君,而多了一位空前绝后、幸福终老的艺术家?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它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把最不适合的人,推到了最残酷的位置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迫营业的皇帝。
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北方那个叫赵匡胤的老板,正虎视眈眈,准备收购他家祖传的基业。
而我们的主角李煜先生,应对危机的主要策略,竟然是——疯狂送礼加写求饶信。
用今天的话说,他试图用“钞能力”和“文采”来感化对手。
这听起来有点滑稽,甚至有些窝囊。
但当你真正走进他的世界,你会发现,这份窝囊背后,是一个灵魂在龙袍束缚下的痛苦与挣扎。
他害怕,他逃避,因为他真正珍视的东西,从来不是权力,而是那些风花雪月,是那些能与爱人、知己共享的、超越世俗的美的瞬间。
所以,这个故事,我想讲的,不是一个关于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传奇。
我想讲的,是一个关于“错位”的故事。
是一个顶级文青,被强行塞进帝王剧本的荒诞与悲情。
我想讲的,是一个灵魂在遭遇灭顶之灾后,如何将最深的屈辱和痛苦,锻造成人类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亡国,囚禁,屈辱……这些苦难像一把把刻刀,剥去了他生命中所有浮华的装饰,最终露出了那颗敏感、脆弱却又无比强大的内核——一颗属于“词帝”的内核。
他输了江山,却赢了永恒。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烂泥扶不上墙”的治国方略,也会看到他与小周后那被后世传唱却也备受非议的爱情;你会看到他在金陵城破时,连自焚都缺乏勇气的懦弱,也会看到他在汴梁小楼里,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时,那穿越千年的、惊心动魄的勇气。
历史是公正的法官,记录成败;但文学,是温柔的朋友,探寻人心。
现在,就请您泡上一杯茶,暂时忘掉那些宏大的历史评价,让我们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坐下来,听听李煜的故事——听听一个失败者,如何用他失败的生涯,谱写出最成功的灵魂诗篇。
因为,历史的误会,或许正是他灵魂的正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