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年春天,市里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了一笔面向全市高校的“晨曦大学生创业基金”。
消息通过辅导员在班群里发布时,林晓薇正利用课间十分钟啃着早上从食堂带来的、己经冷掉的包子。
她盯着手机屏幕上那短短几行字,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攥了一下,随即开始疯狂地跳动。
她几乎没有任何停顿,立刻跑到走廊无人的角落,拨通了陈阳的电话。
电话几乎是秒被接起,那边传来陈阳有些急促的呼吸声,背景音是实验室机器运行的嗡鸣。
“晓薇!
你看到那个通知了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看到了!
陈阳,这是我们等了太久的机会!”
林晓薇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我们必须试试!
我马上把资料下载下来研究!”
陈阳的语气斩钉截铁。
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心,在两人心中同时燃起。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进入了近乎疯狂的状态。
所有课余时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
他们挤在图书馆最偏僻的角落,借阅室关门后就转战到通宵自习室,甚至在学校小花园的石凳上,就着路灯的光讨论。
他们决定做一个与他们出身和认知最贴近的项目——“乡土文创与优质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
林晓薇发挥她师范生的特长,负责市场调研、目标客户分析、财务预算和项目陈述文案。
她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土特产店,在网上搜集了大量农产品销售的案例,每一笔预算都精打细算,力求在可行性上无懈可击。
陈阳则发挥理工男的逻辑和动手能力,负责设计方案的技术实现路径、材料选择(强调环保和低成本)、以及商业模式的构建。
他研究各种设计软件,尝试将传统的乡村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表达出来。
那些并肩作战的夜晚,自习室里常常只剩下他们两人。
台灯下,是写满数字和方案的草稿纸,是吃了一半己经凉透的煎饼果子,是他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陷入沉思的脸。
疲惫写在眼底,但一种共同的、名为“希望”的光芒,却在瞳孔深处熠熠生辉。
“晓薇,你看这个LOGO设计,把麦穗和现代的线条结合起来,怎么样?”
“我觉得很好,但成本要考虑。
还有,这里的数据支撑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具体的案例。”
“嗯,我再改改。
你累了就先趴会儿,我把这部分财务模型再核算一遍。”
答辩那天,林晓薇穿上了她唯一一套像样的“正装”——一件洗得领口有些毛边的白衬衫,和一条略显宽大的黑西裤,那是她为了之前家教面试买的。
陈阳也翻出了他压箱底的衬衫,熨烫得不算平整,但穿在他身上,却有一种笨拙的郑重。
在走进那间坐着好几位神情严肃评委的会议室前,陈阳的手心全是汗,他侧过头,看着同样紧张得嘴唇有些发白的林晓薇,伸出手,紧紧握了握她冰凉的手指,低声说:“别怕,晓薇。
我们准备了那么久,把我们的想法真实地讲出来就好。
就像我们平时练习的那样。”
他的手掌粗糙而温暖,那温度似乎带着一种力量,缓缓注入林晓薇的心里。
她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站在评审面前,他们尽力展现出最好、最真诚的一面。
林晓薇陈述时,声音清晰,条理分明,对市场和财务数据的熟悉让她显得格外沉稳可靠。
陈阳在补充技术细节和回答专业问题时,虽然偶尔还会磕巴,但眼神里的专注和热情无法作伪。
当有评委尖锐地指出:“你们这个项目,听起来很美,但真正落地到农村,可能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你们有心理准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