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月度爱好与隐形守护
变化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日常的每一个缝隙。
他的“商业运营”变得更加精细和隐蔽。
“保护费”变成了“学业风险共担基金”,“考试援助”升级为“个性化复习方案定制”。
交易地点从课桌转移到了操场角落或放学后的小巷,支付方式也接受了“劳务抵扣”和“信息置换”(比如告诉他柳悦最近在看什么书)。
他甚至建立了一套复杂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守信客户给予“优惠利率”。
张小明是第一个敏锐察觉到变化的人。
他在一次“赊账”获得小测答案后,壮着胆子问:“屿哥,你最近……好像没那么‘黑’了?”
黄屿正清点着本周的“收益”——几包进口饼干和一套高级自动铅笔,头也不抬:“通货膨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内部循环需求。”
张小明听得云里雾里,但隐约觉得,屿哥虽然说的话还是听不懂,但做的事好像……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
至少,他不用饿肚子交“保费”了。
黄屿自己心里清楚,他只是把那些过于刺眼的剥削棱角磨平了些,套上了一层不那么扎眼的外壳。
因为他发现,柳悦偶尔会帮助班里成绩不好的同学讲题,耐心又温柔,从不索取任何回报。
那种纯粹的好,让他那套冰冷的资本运作逻辑显得有些……不堪。
这个月,黄屿的月度爱好是模型制作。
一款极其精密、零件多达西位数的航空母舰拼装模型占据了他课余的所有时间。
模型价格不菲,几乎榨干了他这个月的生活费,甚至还预支了下个月的部分“预期收益”。
于是,课间和午休时,同学们常常看到黄屿不是在埋头研究复杂的说明书,就是在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微小的零件粘合。
他的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眼前的模型。
柳悦常常在一旁安静地看着,有时会好奇地问一两个问题。
“这个小小的飞机也能装进去吗?”
“这是舰载机,通过升降平台调度。”
黄屿难得地耐心解释,甚至用手指点了点图纸上的相应位置。
“好厉害啊……”柳悦总是这样由衷地赞叹,眼神亮晶晶的。
黄屿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看到她这种眼神。
为了这种眼神,他甚至可以暂时放下手头“赚钱”的活计。
某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远超过收到一堆零食。
然而,昂贵的爱好和紧缩的预算带来了首接的后果——午餐的缩减。
这天午休,黄屿照常没有去食堂。
他坐在座位上,一边对照说明书,一边习惯性地摸了摸有些空荡的胃部,打算熬过去。
忽然,一个印着小猫图案的保鲜盒推到了他面前。
“黄屿,我妈妈今天做的煎饺太多了,我实在吃不完。”
柳悦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苦恼,“你能帮我吃点吗?
不然浪费太可惜了。”
盒子里躺着金黄诱人的煎饺,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黄屿的手指顿在模型零件上。
他抬头,撞上柳悦清澈的目光。
那目光里有关切,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容拒绝的、真诚的“请求帮忙”。
他敏锐的经济头脑瞬间计算出这绝不是一个小学女生正常的饭量。
他也立刻明白,这绝非“多余”,而是精心准备的。
一种被看穿窘境的微涩和一种被细心关照的暖流同时涌上心头,让他一时语塞。
他习惯了交易,习惯了掌控,却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不要求回报的、温柔的馈赠。
“……谢谢。”
最终,他有些生硬地接过盒子,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
“是我要谢谢你帮我解决难题才对!”
柳悦笑起来,眼睛弯弯的,“你喜欢吃煎饺吗?”
“还……行。”
黄屿低头咬了一口,馅料饱满,汁水丰盈,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煎饺。
他沉默地吃着,感觉空荡的胃和某种难以名状的内心角落一起被悄悄填满了。
从那以后,分享午餐似乎成了他们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习惯。
有时是柳悦“妈妈做多了”的点心,有时是“买一送一”的酸奶。
黄屿从未说破,但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报”。
有时是柳悦找不到橡皮时,一块崭新的、带着清香的橡皮会“恰好”出现在她桌角;有时是她被一道难题困住时,一张写有关键提示的纸条会“无意”间滑落到她手边。
放学排队时,牵手依旧是他们不变的仪式。
黄屿还是会稍微磨蹭,柳悦也会自然地等待。
两只手牵在一起的瞬间,成了一天结束时最让黄屿感到安心的时刻。
没有算计,没有交易,只有掌心传来的微暖温度,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模型终于完工的那天,黄屿看着桌上那艘气势恢宏的航空母舰,心里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随即而来的却是熟悉的空虚。
这个月的爱好结束了,下一个是什么?
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攒钱和规划。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旁边正认真写字的柳悦侧脸上。
夕阳透过窗户,给她柔和的轮廓镀上了一层金边。
忽然觉得,也许……下个月的爱好,没那么急着决定也好。
这种每天有人分享午餐、放学可以自然牵手、课间能听到她好奇提问的日常,似乎……本身就挺不错的。
一种他从未在《资本论》里读到的、无法估值的“财富”,正缓缓流入他曾经只信奉等价交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