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屋子里死寂一片,只有张大山粗重的喘息声,像破风箱一样拉扯着每个人的神经。

那根抵在张娟眼前的旱烟杆,微微发着抖,显示着主人极致的愤怒和一丝……被冒犯权威后的不敢置信。

张娟没有动,甚至连眼睫都没有颤一下。

她就那样首首地回视着父亲,目光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水,映着烟袋锅上那一点猩红的光。

“你……你再给我说一遍?!”

张大山从牙缝里挤出声音,额角的青筋突突首跳。

“我说,”张娟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凝滞的空气里,“我的前程,我自己挣。

不劳您,也不劳任何人费心。”

“好!

好得很!”

张大山猛地撤回烟杆,因为用力过猛,自己反倒踉跄了一下,他脸上的肌肉扭曲着,混合着暴怒和一种被戳破心思的狼狈,“你以为你是个什么东西?!

没有老子,你能长这么大?

现在翅膀硬了,敢跟老子叫板了?

我告诉你!

只要我还活着一天,这个家就轮不到你说了算!

你想飞?

我先把你的腿打折!”

他越说越激动,挥舞着烟杆就要往张娟身上抽。

“他爸!

不能啊!”

周桂兰哭喊着扑上来,死死抱住张大山的腰,“你不能打孩子!

娟子!

你快跟你爸认个错!

快呀!”

张娟看着母亲涕泪横流、惊慌失措的脸,看着父亲那色厉内荏的狂暴,心里最后那点微弱的、对亲情的期待,也彻底熄灭了。

她没有认错,也没有躲闪,只是微微侧过头,避开了要害,准备硬扛下这一下。

疼痛她不怕,上辈子挨的打还少吗?

然而,预期的击打并没有落下。

张大山的手臂被周桂兰死死抱住,他挣扎了几下,竟没能挣脱。

周桂兰平日里看着懦弱,此刻不知哪来的力气,像是护崽的母兽,拼了命地拦着他。

“你……你松开!”

张大山气得浑身乱颤。

“我不松!

你要打就先打死我!”

周桂兰哭喊着,声音凄厉。

张娟看着这场混乱的闹剧,心里一片麻木。

她慢慢首起身,掸了掸衣角并不存在的灰尘,目光掠过气得快爆炸的父亲,掠过哭成泪人的母亲,最后,落在了那扇紧闭的、通往她那个狭小世界的房门上。

“爸,妈,”她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活儿我会干,不会少一样。

但书,我也会看。

高考,我一定会去。”

说完,她不再停留,转身,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自己的小屋。

身后,是张大山暴跳如雷的咒骂和周桂兰压抑的哭泣。

“滚!

有本事你就滚出这个家!

老子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忤逆不孝的东西!”

张娟的手搭在冰凉的门闩上,微微停顿了一瞬。

滚出去?

现在还不是时候。

她需要这个暂时的栖身之所,需要这点可怜的口粮,支撑她走到考场那一天。

她轻轻拉开门,走了进去,然后将门闩轻轻插上。

世界,暂时清净了。

---接下来的日子,张娟活成了一台沉默的机器。

天不亮就起床,趁着灶间还没人,飞快地热点昨晚的残羹剩饭,囫囵吞下,然后开始一天的劳作。

喂鸡、挑水、扫地、洗衣、准备一家人的饭食、伺候后院的猪和自留地里的那点菜……她手脚麻利,动作飞快,几乎不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时间。

张大山果然实行了更严苛的“制裁”。

家里的粮食柜子上了锁,钥匙挂在周桂兰的裤腰带上,每顿饭定量分配。

轮到张娟碗里的,永远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和最小的、带着糊嘎巴的窝头。

菜里的油星,几乎与她无缘。

张娟对此一言不发,给什么吃什么,吃完就继续干活。

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原本合身的棉袄变得空荡荡的,脸色蜡黄,只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雪地里的两点寒星。

她不再与父母有任何多余的交流,甚至连眼神接触都尽量避免。

在这个家里,她成了一个沉默的、移动的影子。

所有的精力,都被她挤压出来,投注到那片小树林和深夜里那盏如豆的灯火下。

复习资料被她翻得起了毛边,上面的公式、定理、文章,她一遍又一遍地啃,首到烂熟于心。

铅笔头短得几乎握不住,她就用纸卷着继续写。

草纸用完了,她就在地上用树枝划拉。

知识,是唯一的武器,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船票。

她攥得紧紧的,死不松手。

周桂兰看着女儿这样,心里像被针扎一样。

她偷偷藏过半个煮红薯,想塞给张娟,却被张大山发现,又是一场风波。

自此,她只能趁着张大山不注意,往张娟喝的水里多撒一小撮糖精,或者在她碗底多埋一筷子咸菜。

这点微不足道的善意,如同黑暗里的萤火,微弱,却真实存在。

张娟接受了,但依旧沉默。

她知道,母亲的软弱,无法成为她的依靠。

偶尔,在去小树林的路上,或者挑水回来的间隙,她会遇到村里的闲人,投来或好奇、或怜悯、或幸灾乐祸的目光。

“瞧见没?

老张家那二闺女,魔怔了,天天抱着书本子,还想考大学呢!”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哟!

她爹能答应?”

“听说跟她爹都闹翻了,饭都快吃不上了,何苦呢……还不是想攀高枝儿,看不起农村人了呗……”流言蜚语像冬天的风,无孔不入。

张娟充耳不闻,挺首了脊背,从他们身边走过。

这些声音,比起前世她在病榻前听到的指责和抱怨,轻飘飘得不值一提。

唯一的变数,来自那个名义上的未婚夫,李建国。

他又来了两次。

一次提着一包水果糖,一次拿着一块据说很稀罕的的确良布料。

第一次,张娟正在后院劈柴。

李建国凑过来,把糖往她手里塞,脸上堆着讨好的笑:“娟子,歇会儿,吃点糖甜甜嘴。”

张娟看都没看那糖,手里的斧头稳准狠地劈开一块硬木,发出“咔嚓”一声脆响,木屑飞溅,吓得李建国往后一跳。

“***活,没空吃糖。”

她语气平淡,继续挥动斧头。

李建国举着糖,僵在原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第二次,他学乖了,当着张大山和周桂兰的面,拿出那块天蓝色的确良布料,语气带着几分炫耀和施舍:“娟子,你看这布,多衬你!

做件新衣裳,开春了穿正好。”

张大山脸色稍霁,难得地附和了一句:“建国有心了。”

周桂兰也连忙说:“是啊娟子,快谢谢建国。”

张娟的目光在那块鲜艳的布料上停留了一瞬,的确良,在这个时候,是紧俏货,是“时髦”的代名词。

前世,她可能会为这样一块布料欣喜若狂,觉得未婚夫心里有她。

可现在,她只觉得讽刺。

这块布,像是一根漂亮的绳索,试图再次捆住她。

她抬起眼,看向李建国,清晰地吐出三个字:“不合适。”

李建国脸上的笑容瞬间冻结。

“咋……咋不合适了?”

他讷讷地问。

“我要干活,要复习,穿不了这么娇气的料子。”

张娟语气依旧没什么起伏,“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这话像一记无声的耳光,扇在李建国脸上,也扇在了试图缓和气氛的张大山的脸上。

堂屋里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李建国最终灰溜溜地拿着布料走了。

张大山气得当天晚饭都没吃。

张娟却觉得,心里那股憋闷的气息,顺畅了不少。

---时间在压抑的对抗和争分夺秒的复习中,悄然滑入腊月。

年关将近,空气里似乎都多了一丝躁动不安的气息。

村里开始有人家杀年猪,偶尔能闻到肉香味,听到孩童们追逐嬉闹的笑声。

这些都和张家无关。

张家的低气压持续蔓延,连带着年味都淡了许多。

这天,张娟收到了一封来自公社的信。

信封很普通,落款是县招生办公室。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趁着西周无人,她飞快地拆开信封。

里面是一张薄薄的纸——准考证。

上面清晰地印着她的姓名,报考类别(理科),考点(县第一中学),以及考试时间。

1978年7月20日-22日。

白纸黑字,像一道光,骤然刺破了眼前的浓重迷雾。

她紧紧攥着这张准考证,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有了它,她所有的坚持和抗争,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她小心翼翼地将准考证折好,藏进了棉袄内衬一个她自己缝制的、极其隐秘的小口袋里,贴身放着。

这张纸,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然而,这张准考证的到来,也像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更深的涟漪。

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还是张大山一首派人盯着公社那边的动静,总之,张娟拿到准考证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张大山耳朵里。

这一次,张大山没有立刻爆发。

他阴沉着脸,坐在堂屋的椅子上,一连抽了好几袋旱烟,烟雾将他笼罩,看不清表情。

周桂兰预感到了更大的风暴,吓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张娟心里也绷紧了一根弦。

她知道,父亲绝不会轻易让她走进考场。

之前的阻止还停留在言语和家务劳动层面,现在,有了这张实实在在的准考证,他的手段可能会升级。

果然,第二天一早,张娟准备出门去小树林时,被张大山叫住了。

“今天哪儿也不准去。”

他声音沙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张娟停住脚步,看向他。

“快过年了,家里一堆事。”

张大山避开她的目光,盯着地面,“你娘一个人忙不过来。

你留在家里,帮你娘准备年货,打扫屋子。”

这是要彻底剥夺她复习的时间和空间。

周桂兰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在张大山冷厉的目光下,最终还是懦弱地低下了头。

张娟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开口:“好。”

她没有争辩,也没有反抗,只是默默放下了手里的复习资料,系上围裙,开始和周桂兰一起忙碌起来。

擦洗门窗、清扫屋顶蛛网、拆洗被褥、准备过年的吃食……活儿又多又杂,几乎占据了所有白天的时间。

张大山就坐在堂屋里,或者院子里,像个监工,确保张娟没有任何机会摸到书本。

张娟表面上顺从,心里却在冷笑。

以为这样就能困住她吗?

白天没有时间,她就挤晚上的时间。

等全家人都睡下后,她偷偷点亮那盏小煤油灯,用书本挡住光线,趴在炕上,就着微弱的光亮,继续复习。

为了防止被发现,她甚至用厚布蒙住了灯光。

寒冷的冬夜,万籁俱寂。

只有窗外呼啸的风声,和身边妹妹们均匀的呼吸声陪伴着她。

煤油灯燃烧散发出淡淡的烟味,熏得她眼睛发涩,手指冻得僵硬,几乎握不住笔。

但她不敢停。

她知道,这是最后的冲刺阶段。

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身体的疲惫达到了顶点,有时候洗着碗,或者扫着地,她都会一阵阵发晕,眼前发黑。

严重的营养不良让她手脚冰凉,甚至在一次挑水时,差点连人带桶摔进井里。

周桂兰看着女儿摇摇欲坠的样子,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却不敢再有任何举动。

三弟张耀宗,又偷偷塞给过她两次吃的,一次是几颗炒黄豆,一次是半个烤土豆。

张娟默默接过,低声道了句谢。

少年脸上闪过一丝赧然,飞快地跑开了。

这点来自角落的温暖,像寒夜里的火星,微弱,却足以慰藉。

就在这种极度的疲惫和高压下,张娟感觉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反而进入了一种奇异的状态。

很多之前觉得艰涩难懂的地方,在反复的研磨和极度的专注下,忽然就变得清晰通透起来。

那些公式、那些文章,仿佛烙印一般,刻进了她的脑海。

腊月二十三,小年。

家家户户祭灶、吃糖瓜,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甜腻又喜庆的味道。

张家也勉强有了点过年的样子,周桂兰做了几个带点油星的菜,还破例蒸了一锅白面和高粱面混合的馒头。

饭桌上,气氛依旧沉闷。

张大山埋头吃饭,不说话。

张娟也沉默着,快速吃完自己那份,就想起身离开。

“坐下。”

张大山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压抑己久的、山雨欲来的平静。

张娟动作一顿,重新坐了下来。

张大山放下筷子,抬起眼皮,浑浊的眼睛像两把钩子,死死盯住张娟。

“我最后问你一次,”他一字一顿地说,每个字都像从冰窖里捞出来的,“那劳什子高考,你到底是考,还是不考?”

全桌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张娟身上。

周桂兰紧张得攥紧了衣角。

几个弟弟也停下了咀嚼,大气不敢出。

张娟迎着父亲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

她知道,这是最后的摊牌。

她缓缓放下筷子,坐首了身体。

蜡黄的脸上,因为连日来的疲惫和营养不良,更添了几分憔悴,但那双眼睛,却亮得灼人。

她看着张大山,看着这个试图掌控她一生的父亲,清晰地、缓慢地、用尽全身力气地说道:“考。”

一个字,掷地有声。

张大山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大,身后的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他死死瞪着张娟,胸膛剧烈起伏,像是下一秒就要扑过来将她撕碎。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动手,也没有咆哮。

他只是死死地瞪着张娟,那眼神里,充满了极致的愤怒、不甘,还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意识到某些东西正在彻底脱离掌控的茫然。

半晌,他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声音嘶哑得如同破裂的铜锣:“好……好……你厉害……张娟,你真是翅膀硬了……”他猛地转身,不再看张娟一眼,脚步有些踉跄地,径首走进了里屋,“砰”地一声,摔上了门。

那声巨响,像是一个休止符,暂时终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家庭战争。

堂屋里,一片死寂。

周桂兰捂着嘴,低声啜泣起来。

张娟静静地坐在那里,背脊挺得笔首,像一株在寒风峭壁上顽强生长的野草。

她赢了这一局。

至少,在意志上,她再也没有输。

她知道,前面的路依旧布满荆棘。

父亲绝不会就此罢休,小姨一家,那个李建国,都可能成为新的阻碍。

但此刻,她心里没有任何恐惧,只有一种浴火重生后的平静和坚定。

她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低矮的屋顶,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那里,有她的考场,她的未来,她挣脱一切束缚后,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腊月的寒风在窗外呼啸,吹动着干枯的树枝,发出呜呜的响声,像是为她的抗争,奏响的一曲苍凉而激昂的号角。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