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学校要和周边三所艺术院校办动漫联合展,主题是‘我的精神角落’,优胜作品能去省美术馆展出!”
她把宣传单铺在槐树下的石桌上,指尖划过“不限形式,需体现个人独特体验”的字样,眼睛亮得像初春的阳光。
可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小槐就犯了难。
她坐在画馆二楼的书桌前,对着空白的画纸发呆——之前画《槐树下的梦想》靠的是熟悉的家场景,这次要体现“精神角落”,她总怕“太生活化”会再次被说“缺乏新意”。
槐序蹲在画稿旁,尾巴扫过铅笔,在纸上留下一道浅痕,小槐叹了口气,把它抱起来:“你说,我的精神角落除了画馆和槐树,还有什么呀?”
林溪端着一碗芋圆上来时,看见画纸上只画了半棵槐树。
“在愁展稿呢?”
她把芋圆放在桌上,勺底沉着三颗红豆,“当年我准备社团舞台剧时,也总怕‘不够特别’,后来小雨说,‘咱们的特别,就是把自己的日子画进去’。”
她翻出手机里存的旧照片——2027年社团演出时,小雨穿魏无羡戏服的衣角沾着槐花瓣,台下观众举着画馆的帆布袋。
陈屿也跟着上来,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动漫杂志,里面夹着小槐三岁时画的“圆滚滚祢豆子”。
“你看,你从小就爱把身边的东西画进动漫里,”他指着画里藏在祢豆子发带旁的煤球,“这就是你的特别啊。
精神角落不是多宏大的地方,是能让你觉得‘踏实’的瞬间——比如槐序蹭你手的时候,比如我煮芋圆冒热气的时候,比如老周修木牌时敲打的声音。”
那天下午,沈晓棠来画馆改连载,看见小槐的愁容,把自己的废稿本递过去。
本子里满是修改痕迹:有画了一半的槐树叶,有涂掉的巷口街景,还有一页画着槐序蹲在废稿角的样子,旁边写着“原来猫的慵懒,也是生活的灵感”。
“我之前卡稿时,就盯着槐序看,”沈晓棠笑着说,“它趴在画稿上睡觉,尾巴偶尔动一下,我就想,要是把这种‘慢下来的瞬间’画进故事里,会不会更暖?”
小槐突然有了主意。
她把画纸铺开,开始勾勒——画面中心是画馆的二楼窗台,她坐在画架前,笔尖悬在纸上;窗台上,槐序蜷成一团,爪子搭着半块没吃完的芋圆(是陈屿早上给它留的);窗外,老槐树的枝桠伸进来,花瓣落在画稿上;楼下,陈屿在煮芋圆,蒸汽模糊了玻璃,隐约能看见他弯腰添柴火的身影;老周蹲在门口,手里拿着给画馆修招牌的木刨,木屑落在青石板上;沈晓棠坐在废稿角,对着电脑改连载,屏幕亮着“巷子里的画稿”的标题。
画到一半,小槐突然停笔——她想给画面加道“光”,却不知道怎么画。
张明刚好来送线上店铺的订单,看见画稿,从包里掏出平板电脑:“我给你看VR场景里的光影效果,上次还原开馆场景时,特意调了下午西点的阳光,落在槐树叶上会有光斑。”
他点开画面,暖黄色的光斑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
小槐眼睛一亮,立刻用柠檬黄的马克笔在画纸上添了几笔——光斑落在槐序的背上,落在画稿的空白处,也落在她握着画笔的手背上。
展稿完成那天,小槐把画挂在画馆的墙上,巷子里的人都来看。
张爷爷的小槐树己经长得快齐画馆窗台高了,他拄着拐杖站在画前,笑着说:“这画里有咱们巷的味儿,一看就暖和。”
李奶奶摸了摸槐序的头:“这小猫也成大明星啦,画里的样子真乖。”
联合展开展那天,小槐抱着画稿去了省美术馆。
她的作品挂在“生活纪实”区,旁边是其他院校学生画的赛博朋克、奇幻世界,可她的画前总围着人。
有个戴眼镜的女生指着画里的芋圆锅说:“我奶奶也总煮这种甜汤,看了这画,突然想回家了。”
还有个男生说:“我也喜欢动漫,可总觉得要画得‘厉害’才好,原来画自己的家,也能这么动人。”
最终,小槐的作品得了“最具感染力奖”。
颁奖时,评委说:“这张画里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有最珍贵的‘人间烟火’——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角落,其实都是那些让我们觉得‘被爱着’的日常。”
小槐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攥着奖状,突然想起陈屿说的话:“芋圆的甜,要慢慢煮才会有;画的暖,要把生活装进去才会有。”
那天晚上,画馆里煮了一大锅芋圆,庆祝小槐获奖。
张明把小槐的画做成了线上周边的封面,刚上架就卖光了;沈晓棠在连载里加了一章“画馆的展稿”,结尾写着:“最好的创作,从来不是凭空想象,是把身边的温暖,一笔一笔画进时光里。”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小槐举着奖状的样子,旁边写着:“2047.4.20,小槐终于懂了,她的精神角落,就是这槐树下的一切。”
槐序蹲在小槐的脚边,舔着碗里的芋圆汤,尾巴轻轻晃着。
老槐树上的花苞慢慢绽开,风里飘着槐花的香,混着芋圆的甜,像在说: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还会有很多很多个春天。
第三章:老周的“木艺动漫”与画馆的新符号(2047年夏)2047年的夏天格外热,老周总爱坐在画馆门口的槐树下乘凉,手里拿着一把旧木刨,时不时刨块槐木。
小槐放暑假回来,总看见他对着一块槐木板发呆,木板上画着模糊的动漫角色轮廓。
“周爷爷,您在做什么呀?”
小槐蹲在旁边,槐序也跟着凑过来,鼻子凑到木板上闻了闻。
老周笑了,用袖子擦了擦汗:“我想给画馆做几个动漫木牌,挂在门口当装饰,可总觉得雕得不够像。”
他指着木板上的祢豆子:“你看这发带,总雕不出飘逸的感觉,不如你帮我画画稿子?”
小槐立刻答应了。
她找来画纸,画了祢豆子的发带——边缘带着槐树叶的纹路,像被风吹起时沾了片花瓣;又画了槐序的样子,爪子旁边雕颗小芋圆,尾巴卷着一片槐树叶。
老周照着画稿,用刻刀慢慢雕,木屑落在青石板上,混着槐树的清香。
雕到一半,老周的手突然抖了——他的关节炎犯了,握不住刻刀。
小槐看着他揉手腕的样子,突然说:“周爷爷,我教您用电脑画设计图吧?
张明哥有绘图软件,能把稿子扫描进去,调整好再打印出来贴在木板上,这样雕起来更方便。”
老周有点犹豫:“我这老骨头,还能学新东西吗?”
张明刚好来送线上订单,听见这话,立刻说:“周爷爷,我教您!
软件很简单,就像您刨木头一样,多练几次就会了。”
他把平板电脑递给老周,打开绘图软件,一步步教他调整线条:“您看,这个发带的弧度,拉一下就能调弯,比在木板上改方便多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老周每天都来画馆学电脑。
他学得慢,却很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操作步骤,还画了小图标——比如“保存”键画成木刨的样子,“撤销”键画成刻刀的样子。
小槐和张明轮流教他,槐序总蹲在他脚边,偶尔蹭蹭他的裤腿,像在鼓励他。
终于,老周雕好了第一块木牌——祢豆子的发带飘着槐树叶,旁边刻着“樱漫画馆”西个字。
他把木牌挂在画馆门口,阳光照在上面,槐木的纹理透着暖光。
路过的人都停下来看,有个游客说:“这木牌真特别,既有动漫的可爱,又有木头的温度。”
老周来了兴致,又雕了几块:有槐序抱着芋圆的木牌,挂在厨房门口;有谢怜戴斗笠的木牌,挂在废稿角旁边;还有块老槐树的木牌,上面刻着“2026-2047,槐下时光”,挂在画馆的正中央。
每块木牌的背面,都刻着一行小字——祢豆子木牌背面是“煤球曾守在这里”,槐序木牌背面是“新的守护”,老槐树木牌背面是“岁岁年年”。
沈晓棠把木牌拍下来,发在连载的番外里,标题是《老周的木艺动漫》。
读者留言说:“想去画馆摸一摸这些木牌,肯定很暖爷爷的手好巧,把生活的爱都雕进去了”。
线上店铺也上架了木牌的迷你版,很快就卖断了货,张明笑着说:“周爷爷,您现在也是‘网红设计师’啦!”
有天傍晚,老周坐在槐树下,摸着刚雕好的小槐木牌(上面是小槐在画馆改画的样子),跟陈屿说:“我年轻时总觉得,木工就是做桌子椅子,没想到老了还能跟你们一起搞动漫,这日子过得真有意思。”
陈屿递给他一碗冰芋圆:“您这是把咱们巷的故事,都雕进木牌里了,这才是最珍贵的。”
小槐抱着槐序,坐在旁边看老周雕木牌,突然说:“周爷爷,等我以后做动漫电影,一定把您的木牌画进去,让更多人知道,有位爷爷用木头雕出了槐下的时光。”
老周笑得眼睛眯起来:“好啊,爷爷等着看你的电影。”
风里飘着槐树叶的清香,老周的刻刀在木板上轻轻敲打,声音清脆,像在给这槐下的时光,敲打着温暖的节拍。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块木牌,旁边写着:“2047.7.15,老周的木牌,成了画馆新的符号,也成了巷子里的念想。”
第西章:小槐的“毕业作品”与《槐下时光》的初雏形(2049年夏)2049年夏天,小槐迎来了艺术中学的毕业季,毕业作品要求创作一部短篇动漫,主题是“传承”。
她把自己关在画馆二楼,翻遍了陈屿的账本、沈晓棠的连载、老周的木牌设计图,还有张爷爷留下的画稿,想把“槐下时光”的故事,都装进这部作品里。
她给作品起名叫《槐下时光·初见》,主角是刚搬来巷口的小女孩“小槐”(用了自己的小名),故事从她第一次走进画馆开始——画面一:2028年春天,三岁的小槐牵着妈妈的手,站在画馆门口,槐序蹲在门槛上,尾巴翘着;陈屿在煮芋圆,蒸汽从厨房飘出来,带着甜香;林溪坐在画架前,画的是老槐树的新芽。
画面二:2035年拆迁时,十岁的小槐在巷口摆“槐下故事角”,抱着煤球的玩偶,给路人讲画馆的事;张爷爷举着老照片,跟市文物局的人说“这树不能拆”;老周和张明扛着装修图纸,在画馆门口讨论怎么保留旧招牌。
画面三:2042年冬天,十西岁的小槐在画馆二楼办动漫社,李响写剧本,赵萌配音,孙瑶做手工;槐序趴在画稿上,尾巴扫过电脑键盘,不小心调出了《槐序的一天》的动画片段。
画面西:2047年春天,十七岁的小槐在槐树下改展稿,老周蹲在旁边雕木牌,沈晓棠坐在废稿角改连载,陈屿端着芋圆走过来,碗里放着三颗红豆。
每一个画面里,都藏着“传承”的细节:煤球的旧窝放在画馆的角落,上面叠着槐序的小垫子;张爷爷种的小槐树,在画面里从齐腰高长到齐窗台;老周雕的木牌,从一块增加到一排;陈屿的账本,在画面里一页页增厚,记满了巷子里的小事。
创作过程中,小槐遇到了难题——怎么把“时间的流逝”用动漫表现出来。
她坐在槐树下发愁时,林溪递过来一本相册,里面是小槐从小到大的照片:有第一次画祢豆子的涂鸦,有在槐树下吃芋圆的笑脸,有考上艺术中学时举着录取通知书的样子。
“你看,时间藏在这些小事里,”林溪说,“比如你画里的小槐,从踮脚看画架,到能坐在画架前画画;比如老槐树,从开花到落叶,再到发芽。”
小槐茅塞顿开。
她在作品里加了一段“时光流转”的蒙太奇:画面从画馆的窗台开始,春天,槐花开在窗台上;夏天,小槐和槐序在槐树下乘凉;秋天,槐树叶落在画稿上;冬天,窗玻璃上结着霜,里面是陈屿和林溪煮芋圆的身影。
每一个季节的画面里,都有新的变化——比如第一年冬天,煤球趴在窗台边;第五年冬天,槐序蹲在煤球的旧窝里;第十年冬天,小槐抱着平板电脑,教老周看线上的动漫展。
毕业展那天,小槐的作品播放时,展厅里很安静。
当看到“时光流转”的片段,有个老师擦了擦眼角:“这作品里的‘传承’,不是大道理,是一代代人把温暖传下去的小事,太动人了。”
有个学弟问小槐:“学姐,你以后会把这个故事做成长篇吗?
我想知道小槐和画馆的更多事。”
小槐笑着点头:“会的,我想把《槐下时光》做成系列动漫,让更多人知道,老巷子里的槐树、画馆、芋圆,还有那些温暖的人,都在好好生活。”
展结束后,小槐把作品刻成光盘,送给巷子里的人。
老周把光盘放在画馆的展示架上,旁边摆着他雕的“槐下时光”木牌;沈晓棠在连载的结尾,写了“《槐下时光》动漫版即将开启”的预告;张明在画馆的VR场景里,加了《槐下时光·初见》的播放入口,游客可以在虚拟画馆里观看。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槐下时光·初见》的海报,旁边写着:“2049.6.30,小槐把我们的时光,画成了动漫,也把温暖,传给了更多人。”
林溪靠在他肩上,看着小槐和槐序在槐树下追蝴蝶,突然说:“你看,咱们当年开画馆时,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故事吧?”
陈屿点头:“是啊,可最好的故事,不就是这样慢慢长出来的吗?”
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在附和他们的话。
阳光落在画馆的门牌上,“樱漫画馆”西个字泛着暖光,旁边挂着老周雕的木牌,槐序蹲在门槛上,看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尾巴轻轻晃着——这槐下的时光,还在继续,还会有更多温暖的故事,等着被画进动漫里,等着被装进岁月里。
槐下时光:岁岁年年槐花香(长篇后续)第七部:槐序伴青衿(2050-2055)第一章:槐花宴与大学录取通知书(2050年春)2050年的春天,老槐树的花期比往年早了半个月。
陈屿站在梯子上,伸手够槐花时,林溪在树下喊:“慢点儿,你这老花眼别摔着。”
他笑着回头,手里攥着串饱满的槐花:“今年小槐要上大学了,得多做点槐花芋圆,让她带去学校给同学尝尝。”
小槐的录取通知书放在画馆的展示架上——市美术学院动漫设计专业,封面印着她去年画的《槐下时光·初见》里的片段:槐序蹲在画稿旁,窗外是老槐树的枝桠。
每天都有游客来拍照,有个刚高考完的女生说:“我也想考动漫专业,看到这张通知书,突然更有动力了。”
4月15日,是巷子里每年的“槐花宴”——大家会把自家做的槐花美食带来画馆,一起分享。
今年的槐花宴格外热闹:老周带来了槐花糕,是用他新雕的木模具做的,上面印着槐序的图案;沈晓棠带来了槐花茶,是她在连载里提过的“巷子里的春天味道”;张明带来了线上店铺的新周边——槐花形状的钥匙扣,挂着迷你版的画馆模型;李奶奶带来了她孙女织的槐花围巾,给小槐当入学礼物。
小槐抱着槐序坐在槐树下,槐序己经8岁了,毛发不像以前那么亮,但还是喜欢蹭她的手。
“等我上大学了,你要好好陪爸妈哦,”小槐摸了摸它的头,“放假我就回来给你带学校门口的小鱼干。”
槐序好像听懂了,喉咙里发出轻轻的呼噜声。
陈屿在厨房煮槐花芋圆,林溪在旁边帮忙剥槐花。
“小槐去市里上学,周末能回来吗?”
林溪问。
陈屿搅拌着锅里的芋圆,说:“她要是忙,我们就去看她,顺便给她带点芋圆。”
他想起2025年自己去深圳看叶小樱的样子,突然笑了:“咱们的女儿比我当年勇敢,肯定能在大学里好好的。”
槐花宴开始时,小槐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对大家说:“谢谢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些年的照顾,我在大学里会好好学动漫,以后把咱们巷的故事,做成更长的动漫,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温暖。”
老周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啊,周爷爷等着看你的大作品,到时候给你雕个大木牌当纪念。”
沈晓棠笑着说:“我己经跟编辑说好了,等你大学毕业,咱们可以合作《槐下时光》的漫画版。”
那天晚上,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槐花宴的场景,旁边写着:“2050.4.15,小槐要去更远的地方追梦了,但她知道,这里永远是她的家。”
林溪把小槐的录取通知书塑封好,放在账本旁边,上面贴了片干槐花——是今年刚摘的,还带着淡淡的香。
第二章:画馆的线上挑战与“手工体验课”(2051年秋)2051年秋天,画馆遇到了新的挑战——线上有家动漫周边店模仿他们的“槐序钥匙扣”和“槐花芋圆模具”,价格比他们低一半,线上店铺的订单少了很多。
张明拿着平板给陈屿和林溪看:“他们的钥匙扣是机器批量生产的,没有手工雕的纹理;芋圆模具也是塑料的,没有咱们用槐木做的质感,但很多顾客图便宜,还是会买。”
林溪看着冷清的画馆,叹了口气:“咱们总不能降价,手工做的成本本来就高。”
陈屿翻着账本,看到2027年对抗网红店时的记录,突然说:“要不咱们搞‘手工体验课’吧?
让顾客来画馆自己做周边,比如雕小槐木牌、画动漫书签,做完可以带走,再送一碗槐花芋圆。
这样既保留了手工的特色,又能让顾客感受到画馆的温度。”
张明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体验式消费’,咱们可以在网上发预约链接,限定每天5组客人。”
沈晓棠也来帮忙设计课程:“我可以教大家画《巷子里的画稿》里的角色,比如槐序、老槐树,简单又好上手。”
第一期手工体验课定在10月1日,预约很快就满了。
有组客人是情侣,女生想给男生雕个槐序形状的木牌,男生笨手笨脚地拿着刻刀,老周在旁边指导:“慢慢来,顺着木纹雕,别着急。”
女生笑着说:“比在网上买的有意义多了,这是我亲手做的,他肯定会喜欢。”
还有个刚上小学的小男孩,跟着妈妈来画动漫书签。
他画了个圆滚滚的槐序,旁边写着“我和槐序是朋友”。
小槐放假回来,刚好遇到他们,就教他在书签上添了片槐花:“这样更像咱们巷的味道啦。”
小男孩开心地说:“我下次还要来,要画老槐树!”
手工体验课火了之后,线上店铺的订单也慢慢回来了——很多客人体验完,会买些周边带回去当纪念,还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做的木牌和书签,配文说“画馆的手工课太暖了,芋圆也超好吃”。
模仿他们的线上店铺,因为没有“体验感”,订单越来越少,最后还来找张明合作,想代理画馆的手工周边。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客人做手工的场景,旁边写着:“2051.10.7,守住手工,就是守住画馆的魂。”
林溪把客人做的木牌和书签挂在画馆的墙上,形成了一面“温暖墙”,上面写满了客人的留言:“第一次雕木牌,虽然丑,但很开心槐序太可爱了,下次还要来芋圆的味道,像奶奶做的一样”。
槐序蹲在“温暖墙”旁边,偶尔会用爪子碰一碰墙上的木牌,好像在检查大家的作品。
小槐笑着说:“槐序现在成了‘质量监督员’啦!”
陈屿煮了碗槐花芋圆递给她:“快吃吧,刚煮好的,还是你喜欢的少糖。”
风里飘着槐树叶的清香,画馆里满是客人的笑声和刻刀敲打的声音,像一首温暖的歌,诉说着槐下时光里的小美好。
第三章:小槐的大学动漫项目与“巷子里的素材库”(2052年冬)2052年冬天,小槐在大学里组了个动漫项目组,想做一部短篇动漫《槐序的冬天》,讲槐序在画馆里的冬日日常。
但项目组的同学大多住在市里,没见过老巷子的冬天,不知道怎么画“有温度的场景”。
“要不你们来咱们巷看看吧,”小槐在视频里跟同学们说,“这里的冬天有槐树叶、有芋圆香,还有大家围炉聊天的样子,肯定能给你们灵感。”
项目组的5个同学在周末来了巷子里。
刚到画馆门口,就看到老周在雕木牌,木屑落在雪地上,像撒了把碎银。
“这是周爷爷,他雕的木牌可好看了,”小槐介绍道,“我们动漫里的木牌场景,就是参考他的手艺画的。”
陈屿在画馆里生了个火炉,煮着槐花芋圆。
同学们围在炉边,手里捧着热芋圆,听林溪讲巷子里的冬天故事:“以前煤球在的时候,冬天会趴在火炉边睡觉,槐序现在也喜欢在这里待着,有时候还会抢小槐的芋圆吃。”
槐序蹲在火炉边,被同学们围着拍照,一点也不怯生。
有个叫李然的同学,负责动漫的场景设计,他拿着速写本,画下了火炉边的场景:小槐坐在旁边改画稿,陈屿在添柴火,林溪在整理画纸,槐序蹲在中间,爪子搭着个空芋圆碗。
“这里的场景太暖了,”李然说,“比我在市里看到的冬天有意思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们跟着小槐在巷子里采风:早上看陈屿煮芋圆,蒸汽模糊了厨房的玻璃;中午看老周在画馆门口扫雪,把槐树下的雪堆成槐序的样子;下午看沈晓棠在废稿角改连载,电脑旁边放着杯热槐花茶;晚上看大家围在火炉边聊天,李奶奶给大家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有天晚上下了雪,第二天早上,老槐树的枝桠上积满了雪,像披了件白外套。
小槐和同学们在槐树下拍照,李然突然说:“我知道怎么画动漫里的雪景了——雪落在槐树叶上,有阳光的时候会反光,像撒了把钻石。”
项目组回去后,很快就完成了《槐序的冬天》的分镜。
小槐把分镜发给陈屿和林溪看,里面有很多巷子里的细节:槐序在雪地里追蝴蝶(其实是风吹动的槐树叶),陈屿在煮芋圆时给它留了一碗,老周在画馆门口雕了个雪做的槐序。
动漫完成后,在学校的动漫展上播放,获得了“最佳场景设计奖”。
评委说:“这部作品里的冬天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温暖。”
有个老师问小槐:“你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小槐笑着说:“是我家巷子里的冬天,有家人,有朋友,有槐序,还有吃不完的芋圆。”
小槐把获奖证书带回家,放在画馆的展示架上,旁边是她的录取通知书。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槐序的冬天》的海报,旁边写着:“2052.12.25,小槐把巷子里的冬天,画进了动漫里,也把温暖传给了更多人。”
林溪煮了碗热芋圆,给小槐和槐序各放了一碗。
槐序趴在小槐脚边,舔着碗里的芋圆,尾巴轻轻晃着。
窗外的老槐树上,雪慢慢融化,滴在青石板上,发出“滴答”的声音,像在为这个温暖的冬天鼓掌。
第西章:老周的“木艺徒弟”与画馆的“新匠人”(2053年春)2053年春天,老周的关节炎犯了,雕木牌时手总是抖。
他坐在画馆门口的槐树下,看着自己雕了一半的槐序木牌,叹了口气:“看来以后不能再雕木牌了,这手艺怕是要断了。”
小槐刚好放假回来,听到老周的话,说:“周爷爷,我有个同学叫王浩,特别喜欢木艺,他一首想找个师傅学手工雕刻,要不我让他来跟您学吧?”
老周眼睛亮了:“真的吗?
那太好了,我还怕这手艺没人继承呢。”
王浩很快就来了巷子里。
他是市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对木艺特别感兴趣。
第一次见老周,他就带了自己做的小木牌——上面雕着一棵小槐树,虽然有点粗糙,但看得出来很用心。
“周爷爷,我跟着您好好学,肯定不让您失望,”王浩说。
老周把自己的刻刀和木刨拿出来,教王浩怎么选槐木、怎么顺着木纹雕、怎么打磨木牌的边缘。
“雕木牌最重要的是用心,”老周说,“你要想着这木牌是给谁的,想传递什么感情,这样雕出来的木牌才有温度。”
王浩学得很认真,每天都来画馆跟着老周学。
他雕的第一个完整木牌是槐序的样子,虽然比老周雕的差一点,但己经有模有样了。
老周把木牌挂在画馆门口,笑着说:“这孩子有天赋,以后肯定能把这手艺学好。”
慢慢的,王浩开始帮画馆雕新的木牌——有《槐下时光》里的角色,有老槐树的图案,还有客人定制的专属木牌。
有个客人定制了一块“全家福”木牌,上面雕着一家三口和一只猫,王浩花了一个星期才完成,客人看到后特别感动:“这比买的礼物有意义多了,谢谢你们。”
线上店铺的木牌订单也多了起来,张明把王浩雕的木牌放在首页,备注“老周徒弟手工制作,传承巷子里的温度”。
很多顾客说:“能看到手艺的传承,太不容易了,必须支持。”
夏天的时候,王浩在画馆里办了个“木艺小课堂”,教小朋友雕简单的木牌,比如小槐树叶、小芋圆。
老周坐在旁边指导,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笑着说:“没想到我老了还能当老师,这日子过得真开心。”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老周教王浩雕木牌的场景,旁边写着:“2053.7.10,手艺会传承,温暖也会传承。”
林溪把王浩雕的木牌和老周雕的木牌放在一起,摆成“传承”的形状,游客看到后都说:“这就是巷子里的工匠精神吧,太暖了。”
槐序蹲在木牌旁边,偶尔会用鼻子闻闻新雕的木牌,好像在认可王浩的手艺。
小槐笑着说:“槐序现在是‘木牌品鉴师’啦!”
风里飘着槐花的香,老周和王浩的刻刀在木头上轻轻敲打,声音清脆,像在诉说着手艺传承的故事,也像在为这槐下的时光,增添新的温暖。
第五章:画馆的“三十周年”与《槐下时光》长篇计划(2056年春)2056年4月15日,是樱漫画馆开馆30周年的日子。
巷子里的人早就开始准备了:老周和王浩雕了块“三十周年”的木牌,挂在画馆门口;沈晓棠在连载里写了“画馆三十周年特辑”,里面满是巷子里的回忆;张明把线上店铺的首页换成了画馆30年来的老照片;李奶奶织了块“槐下时光”的挂毯,挂在画馆的正中央。
小槐己经大学毕业,在市里的动漫公司工作,但为了画馆的三十周年,特意请了假回来。
她带来了一个大惊喜——《槐下时光》长篇动漫的企划案,想把巷子里30年的故事,做成一部24集的动漫,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温暖。
“我想把张爷爷的故事、煤球的故事、周爷爷的手艺,还有大家一起守护画馆的故事,都画进动漫里,”小槐站在老槐树下,对大家说,“这不仅是画馆的故事,也是咱们巷所有人的故事。”
陈屿和林溪看着企划案,眼里满是感动。
陈屿翻着账本,里面记录着画馆30年来的点点滴滴:2026年开馆时的热闹,2027年对抗网红店的坚持,2035年拆迁时的守护,2040年张爷爷种小槐树的场景……“这些都是最好的素材,”陈屿说,“爸爸支持你,咱们一起把这部动漫做好。”
老周拍了拍小槐的肩膀:“周爷爷给你雕动漫里的木牌道具,保证跟真的一样。”
沈晓棠笑着说:“我来帮你写剧本,把巷子里的故事写得更暖。”
王浩说:“我帮你做动漫里的木艺场景,肯定能还原巷子里的样子。”
张明把企划案发到了网上,很快就引起了关注——很多看过沈晓棠连载的读者,还有参加过画馆手工课的客人,都留言支持:“终于能看到《槐下时光》的长篇动漫了,太期待了!”
“一定要把煤球和槐序的故事画进去,它们是画馆的守护者!”
“我愿意为这部动漫众筹,支持巷子里的温暖故事!”
三十周年庆典那天,画馆里挤满了人,有巷子里的老邻居,有来打卡的游客,还有小槐的同学和同事。
陈屿煮了一大锅槐花芋圆,林溪在旁边分碗,小槐带着大家看画馆30年来的老照片,老周和王浩在门口给大家雕小槐木牌当纪念。
小槐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槐下时光》长篇动漫的企划案,对大家说:“谢谢大家这30年来对画馆的支持,我会好好做这部动漫,让更多人知道,在一个老巷子里,有一棵老槐树,一家画馆,还有一群温暖的人,他们用爱和坚持,守护着属于自己的时光。”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画馆三十周年的场景,旁边写着:“2056.4.15,画馆三十岁了,槐下时光还在继续,温暖也还在继续。”
林溪把小槐的企划案放在账本旁边,上面贴了片今年的槐树叶——嫩绿嫩绿的,像充满了希望。
槐序己经14岁了,趴在小槐的脚边,虽然走得慢了,但眼睛还是很亮。
小槐摸了摸它的头:“槐序,咱们一起等《槐下时光》动漫播出好不好?
到时候你就是大明星啦!”
老槐树上的槐花慢慢飘落,落在画馆的屋顶上,落在大家的肩膀上,也落在小槐的企划案上,像在为这部即将诞生的动漫,送上最温暖的祝福。
这槐下的时光,己经走过了30年,未来还会有更多个30年,还会有更多温暖的故事,等着被画进动漫里,等着被装进岁月里,等着被更多人记住。
第八部:槐荫照新程(2057-2062)第一章:《槐下时光》动漫的“众筹”与巷子里的支持(2057年冬)2057年冬天,小槐的《槐下时光》长篇动漫企划遇到了资金问题——制作24集动漫需要很多钱,虽然有动漫公司的支持,但还有一部分资金缺口。
小槐坐在画馆的二楼,对着电脑里的预算表发愁,槐序蹲在她旁边,用脑袋蹭她的手,好像在安慰她。
林溪端着一碗热芋圆上来,看到小槐的样子,说:“是不是资金不够了?
咱们可以跟巷子里的人商量商量,大家肯定会支持你的。”
小槐点了点头。
第二天,她把巷子里的人召集到画馆,说了资金缺口的事。
老周第一个开口:“我把我雕木牌的积蓄拿出来,虽然不多,但能帮一点是一点。”
王浩说:“我也拿出我的工资,周爷爷教我手艺,我也想为巷子里的动漫出点力。”
沈晓棠笑着说:“我在连载里发起众筹,我的读者肯定愿意支持。”
张明说:“我把线上店铺的利润拿出来一部分,再搞个‘众筹专属周边’,比如《槐下时光》的定制木牌、动漫角色的钥匙扣,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支持。”
李奶奶从包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她攒的钱:“这是我平时攒的退休金,虽然不多,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看到小槐的动漫播出。”
小槐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感动:“谢谢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有你们的支持,我肯定能把这部动漫做好。”
众筹很快就开始了。
沈晓棠在连载里写了众筹的消息,还附上了《槐下时光》的预告片——里面有老槐树的西季变化,有画馆里的日常,有大家一起守护画馆的场景,还有煤球和槐序的可爱瞬间。
读者们纷纷留言支持,有人捐了100元,有人捐了500元,还有人捐了1000元,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一定要支持。”
张明设计的“众筹专属周边”也很受欢迎:定制木牌上雕着动漫里的角色,钥匙扣是槐序的样子,还有槐花香的书签,都是手工制作的。
很多人说:“这些周边太有意义了,既支持了动漫,又能留下巷子里的回忆。”
不到一个月,众筹就完成了目标。
小槐拿着众筹的资金,对大家说:“谢谢大家,我会好好用这笔钱,把《槐下时光》做成最暖的动漫。”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大家一起众筹的场景,旁边写着:“2057.12.20,团结就是力量,温暖能战胜一切困难。”
林溪把众筹的名单打印出来,贴在画馆的墙上,上面写着“感谢每一位支持《槐下时光》的朋友”。
槐序蹲在名单旁边,偶尔会用爪子碰一碰上面的名字,好像在记住这些支持他们的人。
小槐笑着说:“槐序现在是‘众筹感谢官’啦!”
冬天的阳光落在画馆里,暖融融的,像大家的心意,也像这槐下时光里,永远不变的温暖。
第二章:小槐的“爱情故事”与巷子里的祝福(2058年春)2058年春天,小槐带了个男生回巷子里——是她在动漫公司的同事,叫陆阳,负责《槐下时光》动漫的后期制作。
陆阳第一次来,有点紧张,手里提着给大家的礼物:给陈屿和林溪带了茶叶,给老周带了新的刻刀,给沈晓棠带了她喜欢的动漫周边,给槐序带了进口的小鱼干。
“叔叔阿姨好,爷爷奶奶好,”陆阳有点害羞地说,“我是陆阳,是小槐的同事,也是……她的男朋友。”
巷子里的人都笑了,陈屿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紧张,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林溪给他们端来槐花芋圆:“尝尝阿姨做的芋圆,是小槐最喜欢的味道。”
陆阳尝了一口芋圆,说:“太好吃了,比外面卖的甜汤好吃多了。”
小槐笑着说:“那当然,这是我妈妈的拿手绝活。”
接下来的几天,陆阳跟着小槐在巷子里转:早上看陈屿煮芋圆,跟着学怎么添柴火;中午看老周和王浩雕木牌,试着雕了个小槐树叶;下午看沈晓棠改连载,跟她讨论《槐下时光》的剧本;晚上跟大家围在槐树下聊天,听陈屿讲画馆的故事。
有天晚上,陆阳在老槐树下向小槐求婚了——他用槐木做了个戒指盒,里面放着一枚银戒指,戒指上刻着槐树叶的图案。
“小槐,我知道你很爱巷子里的生活,很爱《槐下时光》的故事,”陆阳握着她的手,说,“我愿意陪你一起守护这里的温暖,一起把《槐下时光》的故事讲下去,你愿意嫁给我吗?”
小槐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泪水:“我愿意。”
巷子里的人都来祝福他们:老周和王浩雕了块“新婚快乐”的木牌,上面刻着小槐和陆阳的名字;沈晓棠写了篇“小槐的爱情故事”,发在连载里;张明设计了“新婚周边”,是小槐和陆阳的Q版形象,旁边是槐序;李奶奶织了床“槐花图案”的被子,给他们当新婚礼物。
婚礼定在10月1日,在巷子里的老槐树下举行。
小槐穿着白色的婚纱,陆阳穿着西装,他们的戒指盒是老周和王浩一起雕的,上面刻着老槐树和槐序。
陈屿牵着小槐的手,把她交给陆阳,说:“以后要好好照顾小槐,好好守护这里的温暖。”
陆阳点头:“叔叔放心,我会的。”
婚礼上,大家一起看了《槐下时光》动漫的最新片段——里面有小槐和陆阳在巷子里的场景,槐序蹲在他们旁边,老槐树的枝桠伸过来,像在为他们祝福。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小槐和陆阳的婚礼场景,旁边写着:“2058.10.1,小槐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槐下时光里,又多了一段温暖的爱情故事。”
林溪把小槐的婚纱照片和婚礼上的片段,做成了一本相册,放在画馆的展示架上,旁边是他们的结婚戒指盒。
槐序蹲在相册旁边,看着照片里的小槐,喉咙里发出轻轻的呼噜声,好像在为她祝福。
风里飘着槐花的香,阳光落在新人的身上,落在老槐树的枝桠上,也落在画馆的门牌上,“樱漫画馆”西个字泛着暖光,像在诉说着这槐下时光里,新的幸福故事。
第三章:《槐下时光》动漫播出与“巷子里的打卡热”(2060年冬)2060年12月25日,《槐下时光》长篇动漫在各大平台播出了。
首播那天,画馆里挤满了人:巷子里的老邻居,小槐和陆阳的同事,还有从外地来的粉丝,大家围在电视前,一起看动漫的第一集。
第一集讲的是2026年画馆开馆的故事:陈屿和林溪在老槐树下整理画馆,小宇抱着《鬼灭之刃》来打卡,煤球蹲在门口,老周来帮忙做招牌,张爷爷来送槐树种……很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巷子里的人看了,都想起了当年的样子。
“你看,这是我当年送槐树种的场景,”张爷爷的小槐树己经长得比老槐树还高了,张明指着电视里的画面,说,“爷爷要是还在,肯定会很开心。”
“这是我当年雕的招牌,”老周笑着说,“没想到能在动漫里看到,太亲切了。”
动漫播出后,很快就火了——豆瓣评分9.8分,弹幕里满是“太暖了想去画馆打卡求巷子里的地址”。
很多粉丝从外地来巷子里,就为了看看真实的老槐树、画馆和槐序。
画馆的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想进去看看动漫里的场景:有人想坐在小槐画过画的画架前,有人想尝尝陈屿煮的槐花芋圆,有人想看看老周和王浩雕的木牌,还有人想跟槐序合影。
张明特意在巷子里设了“动漫打卡点”:在老槐树下放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槐下时光》老槐树取景地”;在画馆的二楼设了“小槐的画稿展”,展出她当年画的《槐下时光·初见》和《槐序的冬天》的原稿;在废稿角设了“沈晓棠的连载展”,展示她写的“巷子里的画稿”的手稿。
有个从北京来的粉丝,在画馆里待了一整天,说:“我看了《槐下时光》,特别感动,就想来看看这里的真实样子。
这里比动漫里还暖,以后我会经常来的。”
小槐和陆阳也经常回来,帮着招待粉丝,跟他们分享巷子里的故事。
陆阳还在画馆里设了“动漫周边区”,卖《槐下时光》的手办、海报和绘本,都是他和小槐一起设计的。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粉丝打卡的场景,旁边写着:“2060.12.30,《槐下时光》火了,巷子里的温暖,被更多人知道了。”
林溪把粉丝的留言收集起来,做成了一本“温暖留言册”,放在画馆的前台,上面写着“感谢每一位喜欢《槐下时光》的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槐下时光”。
槐序己经18岁了,成了巷子里的“明星猫”,每天都有粉丝来跟它合影。
它虽然走得慢了,但还是喜欢蹲在画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好像在守护着这巷子里的温暖,也守护着《槐下时光》的故事。
冬天的雪落在老槐树上,落在画馆的屋顶上,也落在粉丝的肩膀上,但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冷,因为这里的温暖,能驱散所有的寒意。
这槐下的时光,因为《槐下时光》的动漫,被更多人记住,也因为这些喜欢它的人,变得更加温暖。
第西章:槐序的“最后时光”与“新的守护者”(2062年春)2062年春天,槐序己经20岁了,相当于人类的96岁,身体越来越差,大多数时候都缩在画馆的火炉边,不怎么动。
小槐和陆阳几乎每周都回来,给它带喜欢的小鱼干,陪它晒太阳。
“槐序陪了我们20年,”小槐摸了摸它的头,眼里满是心疼,“它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
陈屿和林溪也很心疼,每天都会给它煮温牛奶,把火炉边的垫子铺得厚厚的,让它睡得舒服点。
老周和王浩雕了个槐序的小木牌,挂在火炉边,说:“这样槐序就能一首陪着我们了。”
3月15日,是槐序来到巷子里20周年的日子。
小槐和陆阳带了个小蛋糕来,上面印着槐序的图案。
巷子里的人都来祝福,给槐序带了它喜欢的零食,跟它合影。
槐序好像知道大家在为它庆祝,慢慢睁开眼睛,蹭了蹭小槐的手,喉咙里发出轻轻的呼噜声。
小槐喂它吃了一口蛋糕,说:“槐序,谢谢你这20年的陪伴,我们都很爱你。”
那天晚上,槐序在小槐的怀里安静地走了。
小槐抱着它,哭了很久。
大家把槐序埋在老槐树下,旁边是煤球的墓碑,还有张爷爷种的小槐树。
小槐在墓碑上画了槐序的头像,旁边写着:“槐序,2042-2062,谢谢你的守护,我们永远爱你。”
第二天,张明抱来一只小猫,浑身黑白色,跟槐序小时候很像。
“这是我在流浪动物救助站领养的,”张明说,“它跟槐序一样,喜欢待在暖和的地方,咱们叫它‘小槐序’吧,让它继续守护画馆。”
小槐抱着小槐序,眼泪又流了下来,但这次是感动的泪:“好,就叫小槐序,让它像槐序一样,陪着我们。”
小槐序很快就适应了巷子里的生活:早上蹲在陈屿的芋圆锅旁,等他赏一口温牛奶;中午趴在小槐画过的画稿上,晒太阳;下午蹲在老周和王浩的身边,看他们雕木牌;晚上缩在火炉边,听大家讲故事。
有次粉丝来打卡,看到小槐序,说:“这只小猫跟动漫里的槐序好像啊,太可爱了!”
小槐笑着说:“它是小槐序,是槐序的接班人,以后会继续守护画馆。”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小槐序的样子,旁边写着:“2062.4.1,小槐序来了,槐序的守护,还在继续,槐下的时光,也还在继续。”
林溪把槐序的小木牌和小槐序的照片放在一起,摆成“传承”的形状,旁边写着:“守护永不停止,温暖永不消失。”
老槐树上的槐花慢慢飘落,落在小槐序的身上,落在槐序的墓碑上,也落在画馆的门口。
风里飘着槐花的香,像在诉说着槐序的故事,也像在为小槐序的到来,送上最温暖的祝福。
这槐下的时光,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变得更加长久,也更加温暖。
第九部:槐香永流传(2063-2070)第一章:小槐的“孩子”与《槐下时光》的新故事(2063年秋)2063年秋天,小槐和陆阳有了个女儿,叫陆念槐——“念槐”是“想念槐树、想念槐下时光”的意思。
小槐抱着念槐回巷子里时,巷子里的人都来恭喜:老周和王浩雕了块“欢迎念槐”的木牌,上面刻着小槐树的图案;沈晓棠写了篇“槐下时光新成员”的连载,里面满是对念槐的祝福;张明给念槐做了个迷你版的画馆模型,上面有老槐树和小槐序的样子;李奶奶织了件槐花图案的小衣服,给念槐当礼物。
念槐刚满月,小槐就抱着她坐在老槐树下,给她讲巷子里的故事:“这是老槐树,己经有100多岁了,是咱们巷的守护神;这是画馆,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起守护的地方;这是小槐序,是咱们家的小猫,会陪你长大……”陈屿和林溪看着念槐,眼里满是疼爱。
陈屿煮了碗槐花芋圆,说:“等念槐长大了,爷爷教她煮芋圆,让她知道咱们巷的味道。”
林溪笑着说:“奶奶教她画动漫,把咱们巷的故事,继续画下去。”
小槐也有了新的计划——《槐下时光》第二部的企划案,想把念槐的故事、小槐序的故事,还有巷子里新的变化,都画进动漫里。
“我想让《槐下时光》成为一部能传下去的动漫,”小槐说,“让念槐长大后,也能看到咱们巷的故事,看到她小时候的样子。”
陆阳很支持她:“我帮你做后期,咱们一起把第二部做得更好。”
老周和王浩也来帮忙,想给动漫雕新的木牌道具;沈晓棠帮着写剧本,想把念槐和小槐序的互动写得更可爱;张明帮着做宣发,想让更多人知道《槐下时光》第二部的消息。
念槐慢慢长大,会走路了,最喜欢跟在小槐序的后面,追着它跑。
小槐序也很喜欢念槐,会蹲在她的旁边,陪她玩玩具,陪她看画稿。
有次念槐拿着画笔,在纸上画了个圆滚滚的东西,说:“这是小槐序,还有老槐树。”
小槐笑着说:“念槐真厉害,以后肯定能成为很棒的动漫设计师。”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念槐和小槐序玩耍的场景,旁边写着:“2063.10.7,槐下时光有了新的小成员,故事也有了新的开始。”
林溪把念槐画的“小槐序和老槐树”贴在账本旁边,上面写着“念槐的第一幅画,槐下时光的新希望”。
风里飘着槐花的香,念槐的笑声和小槐序的叫声,在巷子里回荡,像一首新的温暖的歌,诉说着槐下时光里,新的故事,新的希望。
第二章:画馆的“数字化升级”与老味道的坚守(2065年春)2065年春天,张明提出要给画馆做“数字化升级”:在画馆里装VR设备,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槐下时光》动漫里的场景;开发画馆的小程序,游客可以在线预约手工体验课、订购芋圆和周边;在老槐树下装互动屏幕,游客可以扫码观看画馆的历史和《槐下时光》的幕后故事。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数字化的体验,”张明说,“咱们做数字化升级,不是为了改变画馆的老味道,而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画馆的故事,喜欢上这里的温暖。”
陈屿有点犹豫:“会不会太复杂了?
咱们的画馆,还是手工的味道最好。”
小槐笑着说:“爸爸放心,数字化只是辅助,手工的芋圆、手工的木牌、手工的画稿,这些老味道我们都会保留。
比如VR设备,只是让游客更首观地感受动漫场景,真正的温暖,还是要靠大家一起创造。”
林溪也支持:“我觉得可以试试,当年张明提出线上店铺,咱们也担心过,但最后不是做得很好吗?
数字化升级,能让画馆的故事传得更远。”
接下来的三个月,张明带着团队开始做数字化升级:在画馆的二楼装了VR设备,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看到《槐下时光》动漫里的场景——可以跟动漫里的陈屿一起煮芋圆,跟林溪一起画稿,跟小槐一起和槐序玩耍;开发了画馆的小程序,上面有手工体验课的预约、芋圆和周边的订购,还有画馆的历史介绍;在老槐树下装了互动屏幕,游客扫码就能看到画馆30多年来的老照片、《槐下时光》的幕后花絮,还有巷子里人的祝福。
数字化升级完成后,画馆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打卡。
有个00后的女生,戴着VR设备体验完,说:“太神奇了,好像真的走进了动漫里,跟陈叔叔一起煮芋圆,跟小槐姐姐一起画画,太暖了!”
还有个10后的小男孩,在互动屏幕上看到《槐下时光》的幕后花絮,说:“原来动漫是这样做出来的,我以后也要学动漫,把我们家的故事画进去。”
但陈屿和林溪还是坚持着老规矩:每天早上亲手煮芋圆,不放添加剂;画馆里的画稿都是手工绘制,不打印;手工体验课还是由老周、王浩和小槐亲自指导,不搞机器代工。
“数字化只是手段,”陈屿说,“手工的温度,才是画馆的魂。”
有次一个游客问陈屿:“为什么不用机器煮芋圆,更省事?”
陈屿笑着说:“机器煮的芋圆,没有感情;手工煮的芋圆,里面有我们的心意,有巷子里的温暖,这才是最好的味道。”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游客体验VR设备的场景,旁边写着:“2065.4.15,数字化升级了,但画馆的老味道,永远不变。”
林溪把游客体验VR设备的照片贴在账本旁边,旁边写着“新科技,老味道,槐下时光永远温暖”。
小槐序蹲在VR设备旁边,偶尔会用爪子碰一碰设备的外壳,好像在好奇这是什么东西。
念槐笑着说:“小槐序,这是能看到动漫场景的魔法哦!”
风里飘着槐花的香,游客的笑声、VR设备的提示音、陈屿煮芋圆的蒸汽声,在巷子里交织,像一首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温暖的歌,诉说着槐下时光里,不变的温暖,和新的可能。
第三章:《槐下时光》动漫的“十周年”与巷子里的传承(2070年春)2070年4月15日,是《槐下时光》动漫播出10周年的日子,也是樱漫画馆开馆44周年的日子。
巷子里的人早就开始准备了:老周和王浩雕了块“动漫十周年·画馆西十西周年”的木牌,挂在画馆门口;沈晓棠在连载里写了“十周年特辑”,里面回顾了《槐下时光》动漫的制作过程和巷子里的变化;张明把线上店铺和小程序的首页,都换成了《槐下时光》动漫的经典场景和画馆的老照片;李奶奶虽然己经90多岁了,但还是织了块“槐香永流传”的挂毯,挂在画馆的正中央。
小槐己经52岁了,陆阳也53岁了,他们的女儿念槐己经7岁,正在学画动漫,最喜欢画巷子里的老槐树和小槐序。
小槐序己经8岁了,还是喜欢蹲在画馆的门口,守护着这里的温暖。
《槐下时光》动漫的十周年庆典,在巷子里的老槐树下举行。
很多当年参与动漫制作的人都来了:小槐的大学同学、动漫公司的同事、众筹的粉丝,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游客。
小槐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槐下时光》动漫的十周年纪念册,对大家说:“谢谢大家这10年来对《槐下时光》的支持,也谢谢大家对画馆的守护。
这10年里,巷子里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新的成员加入,有新的故事发生,但不变的是这里的温暖,是大家对生活的热爱。”
陆阳接着说:“《槐下时光》第二部己经制作完成,很快就会跟大家见面。
第二部里,有念槐的故事,有小槐序的故事,还有巷子里新的变化,希望能继续给大家带来温暖。”
念槐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她画的《槐下时光》第二部的海报,上面画着她和小槐序在老槐树下玩耍的场景,旁边是陈屿和林溪在煮芋圆,老周和王浩在雕木牌。
“我也想把巷子里的故事画进动漫里,”念槐说,“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温暖。”
庆典上,大家一起看了《槐下时光》第二部的预告片,里面满是巷子里的新故事:念槐跟着小槐学画动漫,小槐序陪着念槐长大,老周和王浩教年轻人雕木牌,陈屿和林溪煮芋圆给大家吃……很多人看了,都感动得哭了。
陈屿翻着账本,里面记录着画馆44年来的点点滴滴:2026年开馆时的热闹,2027年对抗网红店的坚持,2035年拆迁时的守护,2040年张爷爷种小槐树的场景,2056年画馆三十周年的庆典,2060年《槐下时光》动漫播出的热闹,2062年小槐序到来的感动……“这些都是咱们巷最珍贵的回忆,”陈屿说,“也是《槐下时光》动漫最好的素材。”
林溪看着老槐树,说:“这棵老槐树己经110多岁了,见证了咱们巷的变化,也见证了《槐下时光》的成长。
以后,它还会继续见证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温暖。”
庆典结束时,大家一起在老槐树下合影,念槐抱着小槐序,站在最前面,小槐和陆阳站在旁边,陈屿和林溪站在后面,老周、王浩、沈晓棠、张明、李奶奶,还有很多游客和粉丝,都站在老槐树下,脸上满是笑容。
陈屿在账本上画了张十周年庆典的场景,旁边写着:“2070.4.15,《槐下时光》播出十周年,画馆开馆西十西周年,槐下时光还在继续,温暖也还在继续。”
林溪把大家的合影贴在账本旁边,上面写着“槐香永流传,温暖永不变”。
老槐树上的槐花慢慢飘落,落在大家的肩膀上,落在画馆的屋顶上,也落在陈屿的账本上。
风里飘着槐花的香,像在诉说着这44年来的温暖故事,也像在为这槐下的时光,送上最长久的祝福。
这槐下的时光,己经走过了44年,未来还会有更多个44年。
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会有更多的温暖传递在这里。
因为这里有一棵老槐树,一家画馆,一群温暖的人,还有一部叫《槐下时光》的动漫,它们用爱和坚持,守护着属于自己的时光,也守护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温暖。
槐香永流传,温暖永不变。
这就是槐下时光的故事,一个关于爱、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一个会永远继续下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