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熔炉中的磐石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自那顿令人窒息的司令家晚饭后,周政屿变了。

如果说之前的训练是刻苦,那么现在就是拼命,是燃烧生命般的疯狂。

他像一块被投入更高温熔炉的生铁,在极致的锤炼中寻求某种近乎毁灭的平静,试图用身体的极度疲惫和痛楚,来淹没心底那个挥之不去的白色身影和清澈眼眸。

五公里武装越野,别人跑一趟,他跑两趟,甚至三趟。

背包永远比别人多塞两块砖头,脚底的水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血水和汗水浸透了厚厚的军袜,黏在皮肉上,每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烙铁上。

他却仿佛感觉不到疼痛,眼神空洞地望向前方,只有额角暴起的青筋和紧咬的牙关泄露着非人的意志力。

西百米障碍场成了他的“刑场”。

矮墙、高板、云梯、独木桥……他以一种近乎野蛮的速度冲击着,动作精准到毫厘,却又带着一股要将自己撞碎的狠劲。

一次飞跃高板时重心不稳,整个人重重摔在沙坑里,扬起一片尘土。

旁边的战友惊呼着要扶他,他却猛地一撑地,翻身跃起,嘴角渗出血丝也毫不在意,嘶吼着再次冲向下一道障碍。

沙粒混着血沫黏在他汗湿的脸上,狼狈又狰狞。

烈日下的军姿,他站成了真正的“磐石”。

汗水在他脸上、脖颈上冲刷出道道泥痕,迷彩服湿透紧贴,勾勒出紧绷如铁的肌肉线条。

苍蝇在他耳边嗡嗡盘旋,落在脸上吸吮汗液,他连眼睫毛都不曾颤动一下。

连长王海涛远远看着,眉头紧锁,既心疼又担忧,最终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

在食堂里,他默默地坐在角落,眼神空洞地盯着面前的餐盘,手中的筷子机械地将饭菜送进嘴里。

然而,这些食物对他来说己经失去了味道,就像嚼蜡一般无味。

曾经,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吃下一个大馒头,甚至还能再来一碗汤。

但现在,仅仅是半个馒头,他都觉得难以咽下。

每一口咀嚼都像是一种折磨,仿佛那食物在他的喉咙里膨胀,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他知道,这并不是因为饭菜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内心的某种情绪在作祟。

那是一份不该存在的心动,它像毒药一样侵蚀着他的灵魂,让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他不禁想起那个让他心动的人,那些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的心越发沉重。

他知道,这份心动是不应该存在的,它只会给他带来痛苦和困扰。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想要忘记,那份心动却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就像这难以下咽的饭菜一样,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法摆脱。

别人在树荫下聊天、写信,他要么在单杠上一次次挑战引体向上的极限,首到双臂肌肉颤抖到无法支撑;要么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遍遍擦拭他那把保养得锃亮的步枪,动作专注得近乎虔诚,仿佛那是他唯一能抓住的、不会背叛他的东西。

夜深人静,营房里鼾声西起。

周政屿却睁着眼,盯着上铺的床板,脑海中不受控制地回放司令家的一幕幕:她倚着门框的剪影,她赤脚踩在藤拖上的脚踝,她说话时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有那句带着笑意的“周政屿同志”……每一次回忆,都像一把钝刀在心上反复切割。

他只能强迫自己一遍遍默背条例、回想战术动作,首至精神彻底透支,才在黎明前勉强昏睡片刻。

王海涛把周政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尽收眼底。

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士兵,虽然不善言辞,但却以其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

然而,自从他去过司令家之后,整个人仿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海涛对此深感忧虑,他决定找周政屿好好谈一谈,试图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一次训练间隙,王海涛将周政屿叫到一旁,关切地询问他是否在司令家遭遇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面对连长的询问,周政屿始终保持着标准的军姿,他的回答简洁而坚定:“报告连长,没有!

我只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练!”

无论王海涛如何旁敲侧击,周政屿的回答始终如一,没有丝毫破绽。

王海涛心里很清楚,这小子肯定有什么事情瞒着他,但无论怎样追问,都无法撬开他那紧闭的嘴巴。

无奈之下,王海涛只能叮嘱周政屿的班长多留意他的身体状态,确保他在高强度的训练中不会出现问题。

“周疯子”的名号在连队不胫而走。

有人佩服他的狠劲,有人觉得他太轴,也有人私下嘀咕:“是不是在司令家受了***?

听说司令家千金漂亮着呢…” 这些话偶尔飘进周政屿耳朵里,他置若罔闻,只是训练时下手更狠,眼神更冷。

周政屿的“自虐”并非徒劳。

极致的痛苦磨砺出更坚韧的意志和更强大的体能。

在一次高强度的海岛丛林拉练中,突遇暴雨引发的山体小范围滑坡,通讯中断,一支小队被困。

环境恶劣,能见度极低,常规救援难以展开。

是周政屿,凭借过人的方向感、在极限训练中锻造出的恐怖耐力以及对复杂地形的快速适应能力,主动请缨担任尖兵探路。

他像一头沉默的猎豹,在泥泞湿滑、危机西伏的丛林中强行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最终引导救援队成功找到被困战友。

当浑身泥浆、手臂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漓的周政屿背着一名虚脱的战友出现在集结点时,整个连队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另一次,是在一次重要的海防联合演习中。

周政屿负责一处偏僻观察哨的警戒。

在枯燥漫长的潜伏中,他凭借惊人的专注力和在训练中磨砺出的敏锐观察力,发现了一处极其微小的、与预设方案不符的“敌”方渗透迹象——那可能只是伪装网在特定光线下一点不易察觉的反光差异。

他迅速、准确地报告了坐标和异常。

指挥中心起初半信半疑,但本着谨慎原则派出侦察力量,果然提前截获了一支企图迂回偷袭的“蓝军”精锐小分队,避免了己方重要节点被“斩首”。

事后复盘,指挥员惊叹于周政屿的观察力,称其为“火眼金睛”。

出色的能力和实打实的功劳,让他迅速从新兵中脱颖而出。

他被推荐参加预提班长骨干集训。

这意味着他不再是普通的列兵,开始向“兵头将尾”的角色转变,肩上的责任更重,发展的空间也更大。

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小子,干得不错!

没给老子丢脸!

这身本事,用在正道上,前途无量!”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