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儿子站在国美象山校区门口,几年前一家人踏过的石板路似乎还留着温度,可眼前的景致又添了几分新意。
此行的课堂藏在校区旁的象山公社里——草色艺术,就安在一栋小别墅中,由几位国美毕业生在此经营。
推门而入,宋式美学的飞檐与日本侘寂风的素墙相映,后院成片的竹林在风里摇晃,恍惚间竟像武侠小说里藏着箫声的秘境。
拿起画笔的瞬间,时间仿佛真的会逆行。
第一幅花卉还带着生涩,画到逆光中的少女时,突然被那些晶莹剔透的色块攫住了呼吸——原来光影里的美人,能被色彩拆解成如此动人的模样。
美院老师的指点总像点石成金,寥寥数语便让人跳出固有的窠臼,难怪小霞笔下的莫奈风景能把色彩的明度与纯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连我都笑说,二十年前关于绘画的记忆,竟在这几日悄悄复苏了。
孩子们的进步更是让人惊喜。
儿子画的《马赛》素描,用了很多夸张的外部摩擦技法,粗犷的线条肌理里藏着少年的莽撞与热烈,我格外喜欢这种充满力量的表达;闺蜜家的二宝把小猫画得古灵精怪,线条里全是孩子气的狡黠;大宝则创作了一幅名为《神秘面具》的线条画,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独特的神秘感,倒有了几分原始艺术的张力。
除了画室里的晨昏,美院食堂的烟火气也成了难忘的注脚。
鸡腿、大排、秋刀鱼配着时令蔬菜,平价又扎实,只是每次进门都要扫码的仪式感,总让人想起学生时代的门禁。
第三晚的吴山广场,像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
滋味馆换了牌头,皮影戏的老板或许是旧主的后代,连手工冰淇淋的绿茶味都和记忆里分毫不差。
买茶饼时想着给老师们当茶点,在丝绸店挑了条藏蓝色短裤给老爸,琐碎的惦念里,藏着日子的温度。
大学同学的邀约,让第西天变成了一场盛大的重逢。
一大早,这次培训的魏老师便开车带我们来到全山石美术馆看展,馆内既有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也有不少古典油画。
在魏老师讲解前,我一首以为印象派油画比古典油画更简单,听完才恍然大悟:能画印象派的画家,写实能力往往超前且超强,印象派画法更需要理性的布局与色彩次序的安排。
站在画前忽然有了与时空对话的感觉,画家们对生活的热忱扑面而来,自己的认知仿佛也随之提升了许多。
中午老师们请我们到美院旁一家叫“撒椒”的川菜馆吃饭,名字有趣,味道也地道。
席间大家畅所欲言,提议以后办个中老年游学团,游到哪画到哪,听着就让人满心向往。
下午,大学同学周玲、谢菁来画室参观,她俩一点没变,甚至可以说变得更漂亮了,带着港风法式的韵味,穿衣打扮让人赏心悦目。
她们在画室里拍了很多美照,我们也聊着对生活的见解,才发现彼此都己成长,原来我们这般健谈,真好。
谢菁送了我一本《女主力》,封面还有她和作者的合影,十分好看。
她把我们的合照发到群里,大学同学打趣说“你们是吃了防腐剂呀”——她们俩确实变化不大,而我常年和孩子们在一起,日子也过得格外愉悦。
离杭前,心里己埋下新的种子。
9月想参加江西美协的画画比赛,特别想画一幅老者的油画,脑海里总浮现太婆的模样:穿着蓝布衣,绣着花,纳着鞋底,那是勤劳了一辈子的老人。
用AI做了张图给老师看,老师说选材很好,画出来的效果果然让我满意,仿佛真的在与过去对话——花白的头发戴着帽,眼角带笑的鱼尾纹里,藏着岁月的诉说。
这幅画完成后,又开始构思下一幅:抱着葡萄的女孩,那要等8月20号再去杭州创作了。
这几日的杭州游学,让我真切接触到美院式教学,收获极大,仿佛自己也走进了画中。
难怪说艺术具有疗愈作用,沉浸其中时,心会变得格外宁静。
闺蜜也越画越好,她画的莫奈草垛,色彩格外吸引人,原来她对风景如此感兴趣,而我则偏爱人物油画。
课程结束那天,我们做了简单访谈,由呼老师拍摄,画架上展示着这几日的作品,陈老师点评后,我们也分享了学习感受。
打算以后每年都来进修一次,带老师孩子们一起来。
学习真的让人很快乐,那画画时产生的多巴胺让人爱上了这座城市,这座充满艺术气息,可以让人慢下来,又有情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