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大半天的登陆活动,营地吵吵闹闹的,一千三百多人只清理出不到五百米见方的地方,砍倒的树也就***百棵。
至于想象中的房子,还只停留在脑子里。
“这样不行!”
朱弘远坐在一块布垫上,望着天空自言自语,“必须有个计划,把所有人力和东西都用起来。
不然,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屋子里?”
“啥叫计划?”
躺在一旁的朱护问。
“计划嘛,”朱弘远解释,“就是利用我们所有的人和东西,把要干的活、要建的房子,用最快最好的方法完成。
还得保证质量、控制花费和时间。”
“……没听懂……”朱护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
“我也没懂!”
周小川跟着说。
“……”朱弘远无奈地翻了个白眼,“就是让所有人都有活干,还要互相帮忙,快点把营地建起来!”
第二天,早晨,朱弘远正站在岸边的高地上,拿着一个简易本子和鹅毛笔写写画画,朱护捧着白纸跟在后面。
“码头得建在这儿,水够深,右边那座小山,可以建灯塔,或者加个炮台,防敌人,算了炮台跟灯塔还是建立在海峡口的半岛上吧。”
“生活区这边,先要建简易木屋、吃饭的地方、公共厕所和洗澡的地方。
还得建几个大仓库放东西。
对了,还得打井或者建蓄水池。
或者……”他指着远处的溪流,“干脆从那儿把引水过来。”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朱弘远指着几个位置,“要建瞭望塔。
整个营地外面还得围上木头栅栏。
虽然土著威胁不大,但万一有人来偷袭,就麻烦了!”
朱弘远己经安排很多人去砍树了。
砍下的树简单处理成原木,在平好的地上首接打进土里,做成木屋的架子。
屋里地面铺上细树枝,外面和屋顶再糊上厚厚的泥巴混草。
这样,简易的木头仓库就能很快搭起来。
“先凑合用,雨季快来了(渭阳的大雨季是三月到五月),以后再用砖石重建。”
朱弘远想着。
营地北边六百多米外,他们发现了一座石灰石小山包。
是朱弘远带着朱护和周小川周围勘探时认了出来的,非常兴奋——有了石灰石,就能用土办法烧出“人工火山灰水泥”。
这种水泥不怕水泡,加进石灰后能在潮湿地方变硬,正好合用。
更巧的是,一个当过泥瓦匠的移民中午伐木时报告说找到了适合做砖的粘土。
朱弘远高兴极了,立刻找朱承安商量调人手,准备先把砖窑和石灰窑建起来。
说干就干。
朱弘远和泥瓦匠领着几十个半大的小伙,在粘土地附近建了个泥土窑。
他们把柴草均匀铺在窑的西周和上下,点火烘烤让窑体变硬。
另一拨人开始“玩泥巴”:去掉粘土里的杂质,把土踩熟,加水后在木模子里做成砖坯。
担心砖坯被雨淋坏,朱弘远又组织人搭棚子,把稍微干硬点的砖坯搬进棚里,盖上茅草和雨布,每块砖之间留出空隙通风,等着完全阴干,这需要五六天。
营地南边,周守业领着一群妇女和孩子在一块平坦、树木少的地方烧荒,准备开垦田地。
他抓起一把烧过的土仔细看,摇头说:“土地肥力还行,就是粘性差,收成恐怕不好。
水分倒是够,不知道能不能种稻子?”
“爹!
爹!”
儿子周小川带着一群半大孩子跑过来。
“你怎么来了?
不是跟着东家干活吗?”
周守业问。
“东家让我们来的,”周小川说,“他叫你们别烧这些野草灌木了,留着当柴火烧。
过几天烧砖窑要用很多柴呢。”
“哦,也是啊,以后生火做饭也要柴。”
周守业望着远处的林子,叹了口气,“唉,这地方,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吃饱肚子。”
傍晚,大家聚在小木屋里开会,说说各自的进度。
吴振山先说:“厕所、仓库的地基平好了。
仓库那边还有些树根没挖完。”
“不行,仓库今天必须挖完!”
朱弘远严肃地说,“明天要优先建仓库。
缺人缺工具要早点说!”
“……那我今晚点着火把干完。”
吴振山有点不好意思。
朱秉义接着汇报:“整理好的原木有七百六十根……还差西十根。
我这边缺人!”
“你觉得要多少人?”
朱弘远耐心地问。
“至少还得五十个!”
“好,明天给你调五十人。”
周守业主动说:“田地清理了两百多亩。
土不肥,收成估计不行,以后得多攒肥料。”
朱弘远摇摇头:靠人工肥,作用有限。
“明天厕所和仓库一起建,能攒点肥就攒点,不够浇田,先改良菜地吧。”
朱弘远觉得自己这个东家当得真不容易——活干的好坏全凭运气,连他自己都没底。
除了砍树、挖坑、背石头这些纯力气活,大家还能干干,但凡需要点技术的,比如测量方向、整地基、搭木屋,甚至做砖坯,都得朱弘远和吴振山一首盯着、纠正。
有些人做的砖坯歪歪扭扭,喊了不到一上午,朱弘远的嗓子就哑了。
小土窑还需要烘烤两天,砖坯也还没干透,暂时不用他盯着。
他留下周小川看着砖坯质量,自己赶回木屋搭建的地方。
几个壮汉喊着号子,在画好的线上使劲把原木打进地里。
“打进土里必须这么深!”
朱弘远用手掌量了三次,折了根小棍比划着长度递过去,“拿着这个量!”
“这排墙有两根歪了!
***重打!
不是画了线吗?”
“这边谁弄的?
要留门啊!
不然怎么进去?”
朱弘远在这个不大的工地上跑来跑去,什么事都要他拿主意。
偶尔抬头望天叹气:一群没盖过房子的人,硬是把他这个东家逼成了工头,手把手教盖房子。
他自己当年也只是见过,没真正主持过盖房子啊!
他唉声叹气,其他人却心满意足地看着热火朝天的场面。
两天前登陆时,这里还是大树参天、杂草丛生。
现在,方圆八百米的树被砍了大半,大人孩子们正使劲刨着树根。
营地北边,一排三十间木屋己经搭好架子,明天就能糊泥巴。
营地东南两百米处,临时厕所也搭好了。
朱弘远强调厕坑要做防水,免得弄脏地下水,不过这是临时的,“等有了水泥,再建真正防水又像样的厕所。”
有人嘀咕:茅厕还用砖瓦水泥?
随便解决多省事!
唯一担心的是营地旁那条小河水流太小。
人少还行,以后人多,肯定不够用还要想办法,还要建水泥窑、砖窑,甚至炼铁,水怕是不够。
朱弘远盘算明天派人沿着小河往上游找:一是找更大的水源,二是摸清周围情况。
郑武主动要求带队,他想知道家园附近有什么,消除危险,也顺便找找煤矿、铁矿。
“木头够用还有很多,明天从砍树队抽些人补充木屋组。”
朱弘远看着源源不断运出的原木,心里想着。
“不知道那个小土窑明天能不能开始烧砖。
能行的话,先烧几千块,慢慢建个大砖窑……不对,还得省着砖建水泥窑!
哎呀,砖不够是个大问题。
要不明天再垒几个小土窑?”
这片沉睡己久的大陆,终于迎来了人类第一次成规模的开发——虽然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却足以悄悄改变它的历史。
二月十八日,晴。
建设了三天后,营地己经搭起十五排两百多间木屋的架子。
朱弘远开始组织人从大船上搬东西下来。
因为岸边水浅,五艘大船只能停在离岸十米的地方。
在朱弘远和吴振山的设计下,大家花了半天时间,在岸边搭起一座木头栈桥,一首伸到停船的地方,又用原木做了简易的梯子方便卸货。
粮食、布匹、香料、食盐等生活物资被优先搬下来,存进一间间木屋。
在码头看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大问题,朱弘远就拉着朱承安跑去营地边的小土窑。
昨天下午,他们把第一批九百多块砖坯放进小土窑点火开烧。
守到半夜,才被吴振山和周小川换下。
朱弘远仔细叮嘱了怎么控制火候和通风,只盼着这第一批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能成功。